陈从周先生是同济大学教授,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学家。他一生好古成癖,钟情古建筑,喜欢古画,好读古书,爱写古诗。1991年,他给江泽民主席写了一封信。信末署名“小民陈从周”。“小民”一词,似属古语。古之劳苦大众只能称小民,看轻禄位甘于清贫的读书人往往以小民自许,而在官道上拦轿告御状者也叫小民。但时代毕竟不同了,给共和国主席写信落款也用此语,是否别有意蕴?由是,引发了我对陈从周轶事与行状的种种回味与思索。
“老夫子”陈从周
陈从周是闻名的“老夫子”。这秉性大概跟他先人的遗传因子不无关系。他原名“郁文”,字“从周”。不管是名还是字,全都来自《论语》中孔夫子一句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意思是说:“周朝的礼仪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制定的,何等丰富多采呀,我主张遵从周代的。”陈从周为人和他的生活情趣,也极富“夫子”味。他喜欢穿对襟汉装、中山装,脚着布鞋。闲时以品茗为乐,对咖啡敬而远之,对舶来品“饮料”更是达到反感的地步。他教育后人要知书达礼,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就是知礼。”有一年他老师王蘧常先生90大寿,他要赶远路去拜寿。岂料天不作美,大雨雷鸣。那时陈从周也已到耄耋之年,家人劝他免了这趟礼,他怎么也不肯。赶到老师家祝寿,还要坚持下跪拜礼,急得老师连连阻止,他却扑通一声双膝跪地,还叩了三个响头。在他心目中,“天地君亲师”的古训依然还是那么神圣。他对老师如此,对学生也与众不同。他要求学生写字要像古人那样竖行,而且要写繁体。后来,当全国许多大学历史系主任,发现自己学生在古代典籍面前竟有一半是“文盲”,不得不重新教他们识繁体字时,人们才意识到老夫子“迂”得甚有先见之明。因为学建筑史、园林典籍,同样离不开繁体字。
陈从周是徐志摩的表妹夫,第一本《徐志摩年谱》的编纂者。他跟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以及前妻张幼仪交谊都很深。徐志摩坠机身亡后,陆小曼痛悔不已。去世前跟刘海粟、张奚若、陈从周表示要求死后葬在硖石徐志摩墓旁。但后来却遇到种种麻烦。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出于对生母张幼仪遭际的同情与个人感情关系,不同意。硖石地方政府似也无办法。那陈从周态度呢?向来无从得知。新近我才获悉,他也摇头,并私下说:“还是不葬在一起好。”陆小曼是徐志摩的妻子,在法律上具有合法配偶的地位。虽然由于自身弱点与种种环境原因,她有过这样那样的不是,但在徐志摩死后她已痛悔前非,理应考虑她与夫合葬的要求。而陈从周先生的态度,到底是出于对徐家后代感情的考虑,还是对陆小曼“守节”有亏的顾忌?不得而知,但都反映了“老夫子”传统思想里某些负面的意识。对此,陈从周长女陈胜吾说,我爸爸思想也难免带上了那代人历史与时代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