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出身于平民家庭,少年时死去父亲,对母亲非常孝顺。王充自幼聪明好学,六岁开始识字,八岁进书馆读书,青年时期到京城洛阳进太学学习,曾得到著名史学家班彪的教授。他喜欢博览群书,由于家境贫穷,无钱买书,就常到书铺看书。他看书时全神贯注,又有极强的记忆力,凡是着过的书,能记住主要内容,还能整段整段地背诵出来。
王充曾做过几任州郡小吏,因对当局不满,就“自免回家”。回家后,一面讲学,一面写文章。他一生写了四部书,即《论衡》、《讥俗节义》,《政务》和《养性》。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全书共三十卷,八十五篇(现存八十四篇),二十多万字。王充写此书只是为了《衡量言论的得失和真伪》,故把此书取名为《论衡》。在《论衡》中,王充批判了“天有意志”,“天人感应”的观点。当时,唯心主义盛行,说什么明君执政时,上天会降下麒麟、凤凰、嘉禾等吉祥物(“符瑞”);人做了坏事,天就会降灾,以告诫国君。王充提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而“元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所以天也是自然存在的物质,没有意识,没有喜怒哀乐,下会干预人的活动。日月运行有一定的规律;日食、月食、地震、雷雨、霜露等都是自然现象,与人们的社会活动无关。
王充批判了神鬼迷信思想。王充提出:人之所以话着,是因为人有精气。健康的人之所以有精气,是依靠血液的循环流动。人一死血液就干枯了,血液一旦干枯,精气马上消失;精气一消失,人的躯体就会腐烂。躯体腐烂后就变成泥土,下会变成鬼。所谓鬼是根本不存在的,鬼只是人的一种幻觉,发生这种幻觉的原因是疾病。
王充还批判了“圣人”能“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观点。玉充认为,人“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人们只有通过耳闻、目见、口问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学习,才能得到知识。在东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论战中,王充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和神鬼迷信思想,不愧为唯物论一方的杰出代表。
王充死后墓就建在上虞镇滨笕枪山。墓地四周茶树茂盛,肃穆静谧,墓甬道用乌石拼铺而成。现已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