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特色数据库 > 上虞名人 > 王充 > 报道传记
奇书《论衡》

    东汉著名唯物论思想家王充,自幼聪颖过人,青午时,曾游学洛阳,因家境不富,买不起书,便经常到书市上阅览,王充读书能过目成诵,所以,很快便 "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王充性格耿直,勇于坚持真理,一生清苦,曾做过小官,但不久去官回到家乡,在家乡一面教书,一面勤奋著作。他以毕生的心血写下了四部哲学巨著:《讥俗》《政务》、《养生》、《论衡》。其中,《论衡》一书是王充用了30年时间写就的。他为此书题名 《论衡》,"衡"是古代对天平的称号,含义是对古往今来的一切思想和学说,都要加以秤量和品评,辨别真伪,权其轻重。书名表明了王充不随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内容非常丰富,全书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是我国古代唯物论的宝贵遗产,被称为奇书。
  有关王充著作的全貌,至今学术界仍有争论,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这是毫无问题的。《论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无神论作品。《论衡》现存85篇,其中《招致》仅存篇名,共20余万言。较通行的注本有:《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影印明通津草堂本,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附刘盼遂《论衡集解》)、北京大学历史系编《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论衡》诸篇中,比较重要的有:《命义》、《率性》、《本性》、《物势》、《问孔》、《刺孟》、《谈天》、《说日》、《自然》、《论死》、《订鬼》、《实知》《自纪》等篇,宜加细读。
   两汉之际,谶纬盛行,社会上层和民间流行各种神秘主义,社会生活充满了迷信色彩。王充写《论衡》就是为了批判神秘主义和世俗迷信,其基本态度就是“疾虚妄”。他主张气一元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分化出来的,人与物禀气而生,气散而亡,天道自然无为,没有意志和神灵,社会上流传的天人感应、灾异谴告是不存在的;人死犹如火灭,精气散归于空间,因此没有鬼魂,鬼是精神错乱引起的幻觉;圣人不能前知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一切言论要用经验和效果来判定是否真实。《论衡》还批判了神仙方术、占卜时日等迷信思想和行为,用实证和说理的方法,建立自然元气论,在中国无神论史上树起一座丰碑。《论衡》的缺点有两个:一是把人的生死寿夭和富贵贫贱归为禀气强弱厚薄,陷于命定论,二是在注重经验的同时比较忽视理论思维,所以对鬼神之说的批判就不能彻底。
  王充因《论衡》一书而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影响到后来范缜的《神灭论》和清代熊伯龙的《无何集》及其他人。章太炎评论他说:“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今亦鲜有能逮者。”重点读《谈天》、《自然》、《实知》篇。
  王充生活在东汉前期,由于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中最腐朽反动的部分,篡夺农民革命斗争胜利果实而建立起来的东汉王朝,又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因此当时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局面,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自然科学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东汉政权一开始就是豪簇地主当政,他们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和土地,还贪婪地进行兼并,过着"奢纵无度"的生活。在政治上,他们论阀阅,讲门第,正如汉明帝在诏书中指出的那样,弄得"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汉章帝不仅说"吏多不良,擅行喜怒",迫胁无辜,使一年之内,自杀者多于被处死的人,而且"富奸行赂于下,贪吏枉法于上"的"大逆"行为,虽"诏书数下",也无济于事。到汉和帝时,各级官吏更是"恣心从好",毫无纠察,不仅数诏不改,而且"竞为苛暴","令下而奸生,禁至而诈起,巧法析律,饰文增辞,货行于言,罪成乎手"。真是腐败日甚一日。当时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奉天法古、天人相与思想和王莽时期大肆泛滥的谶纬(谶就是假托天意编造出来的神秘预言,纬就是用宗教迷信观点来解释儒家经书的著作)迷信的合流。汉光武帝刘秀尤信谶言,把谶言"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说成是"皇天大命",写在宣布做皇帝的祝词里;碰到疑难问题,则依据谶言来下判断;临死前一年,"宣布图谶于天天"。到汉章帝刘炟时,在洛阳召集了白虎观会议,讨论五经异同,由皇帝亲临裁决,对谶纬迷信和儒家经书的合流作了全面总结。会后写成的《白虎通议》,就是一部唯心主义神学法典,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东汉前期的统治思想。
   与此同时,一些代表地主阶级中下层利益的知识分子,他们从自身所接触到的某些下层社会的实际出发,针对前代王朝的覆灭,提出了一些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建议,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桓谭和王充。桓谭向刘秀提出"咸以仁义正道为本",反对以"奇怪虚诞"治世的主张,并明确指出,"天道性命"连孔子都讲不清楚,图书谶记完全出于巧慧小人的编造。后来,由于他"极言谶之非经",刘秀大怒,给他加上"非圣无法"的罪名,要将他斩首,他叩头流血很长时间才得幸免,但还是郁郁不乐地死在去六安为郡丞的路上。当时王充三十岁,正在都城洛阳。
   出身"细族孤门",读书"好博览而不守章句"的王充,在遭受豪强势力压抑而"仕数不耦(偶)"的情况下,他对那些"一旦在位,鲜冠利剑,一岁典职,田宅并兼","考事则受赂,临民则采渔"的豪强充满了憎恶,对"南面称师,赋奸伪之说,典城佩紫,读虚妄之书",使得"虚妄显于真,实诚乱于伪"的局面"疾心伤之"。他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举 起了"疾虚妄"的旗帜,对唯心主义神学展开了批判。凝结着王充三十多年心血的《论衡》一书,就是这场激烈斗争的真实写照。
  189年,与王充同时代的著名学者蔡邕来到浙江,看到《论衡》一书,如获至宝。密藏而归。蔡邕的友人发现他自浙江回来,谈吐不同凡响,学问突有大进,猜想他可能得了奇书,便去他房间寻找,果然在帐间隐蔽处发现了《论衡》一书。他不等蔡邕同意,抢了几卷就走,蔡邕急了,急忙叮嘱:"此书只能你我共读,千万别让人家知道了"。友人读过此书,也拍案叫绝,连称奇书!

联系我们
  • 地址:绍兴市上虞区市民中心一路2号
  • 电话:0575-82213864
  • 邮箱:shangyutsg@126.com
  • 公交:223路、229路、227路、226路、222路、228路、230路
相关网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