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虞市。《嘉泰会稽志》云:“汉孟尝所居也。”孟尝,据1990年版《上虞县志·人物》介绍:为东汉中叶名宦,曾任郡户曹吏,迁为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太守,为民申冤,兴利除弊,深得以心,故其家乡通明乡改孟尝乡,其桥为孟宅桥。
孟宅桥的故事
陈国桢
自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上虞县,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迁县治于丰惠,直到公元1954年迁出,两千余年前存下来的古迹很多,桥梁最古的首推孟宅〈孟闸〉桥。这是一座水利节制闸与桥、路亭结合的完美的小石梁桥。她貌不惊人,住于东门外东小街的尽头,代河注入街河的入口处,桥跨是城外东南片百姓入县城的咽喉,早先两桥台的石砌闸槽内置放木闸板,中间筑土就可抬高代河水位,可放可闸,每当春夏季节,蓄水灌田,行人过桥时可听到哗哗的水流声自桥下传出,代河水高出木闸时就 溢出闸门〈水力学中称堰顶溢流〉注入街河,折而东去。如一匹白练悬挂桥下,上游平湖如镜,下游闸下珠玉四溅,欢快跳跃入流去余姚,煞煞成景,那哗哗的水流声,距桥数百米就可听见。凉亭位于桥东,石柱、木屋架,小青瓦屋面,三间白墙青瓦带素雅之气息,内列石凳,是江南水乡特具的格调,早先是行人歇脚,纳凉之用的。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有个名宦,叫孟尝,上虞朱村人〈离此桥仅二里之地〉,在县做个小吏,他为寡妇陈冤受举〈汉代时,没有科举制度,做官是推荐或上司保举的〉,出任合浦太守〈今广西省合浦县,太守即县令〉,合浦地处南海之滨,不仅地僻,生产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社会治安亦乱,孟尝到任后,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因地制宜发展蚌珠生产〈珍珠业〉,使百姓富起来了,社会也安定了,受到百姓的拥戴,十数年如一日。后来他得一场大病,久医不愈,向上告病引退,得上司允他还乡,当他携家眷回乡时,合浦百姓攀车阻辇挽留,没有走成,次日他单身乘船还乡。后任太守在一年后受百姓委托,专程到上虞朱村看望并送珍珠一斗。孟尝到家颐养身体全愈了,发现代河水在夏秋季节常常干涸,使当地农作收成骤减,他发动当地乡绅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己带头献珠。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众志成城修建了这座带节制闸的桥,使南至塔山、北至街河的丰惠古城东南隅的大片土地少受旱灾之苦,桥虽小,石梁石台,在两桥台的石砌体中设有闸槽,可置两道木闸板中间筑土,每年春初就关槽蓄水,起名还珠桥。
悠悠岁月,绵延的历史,这一小型的水利和交通结合完善的工程一直延用至今,末代著名诗人华镇〈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登进士,官至朝奉大夫,著有文集数卷〉有还珠桥诗一首,曰: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砂,
清风不共门墙改,长与寒泉起浪花。
人们为纪念这位为百姓做了大量好事的孟尝公,在解放前的朱村,有还珠庙(庙基就是原朱村大队的晒场),庙内的塑像就是孟尝公。不知何年,在小桥的修建中把桥名改成了孟宅桥。解放初土改时丰惠有孟尝乡设置,足见城东百姓对这位为民办实事的名宦的拥戴。也不知何年百姓捐资在桥东修建了一座路亭,使闸、桥、路亭结合完美。本世纪70年代,丰惠镇人民政府在桥的北首(下流处)建了钢筋混凝土小闸,平顶的启闭房内 装有螺杆启闭机,而桥和桥台的闸槽成了历史的陈迹,使桥闸即毗连又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