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嘉恩 阅读次数:97 时间:2005-6-5
章学诚之所以成为史学大师,究其原因有二:第一是家学的影响:祖父如璋是个侯选经历,“忄享行隐德,望于乡党,”尤嗜史学的知识之士;其父章钅鹿,由于家道败落,贫穷无钱买书,常借读友人,随时手笔记录,学习孜孜不倦。……深厚的家学风范,无疑对章学诚有深刻的影响。章学诚自述天资不足,但勤奋好学,特别对史学的爱好,学习史文达到废寝忘食的田地,几十年积累丰富的知识,著述《文史通义》可谓水到渠成。第二是独具匠心的可贵的治学经验。概括其治学经验如下:
(一)“为学之要,先戒名心”
人,总是企盼辉煌;事业,也总是力求辉煌。现代人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时尚之心,名利之图,往往反映在治学之中。认为只要著书立说即可名利双收。可章学诚的治学经验却告诫人们:做学问写著作要在学术上能取得成就,首先必须力戒名利思想,淡泊以明志。章学诚一生不追名逐利,虽然穷困潦倒,藉笔墨为生,也从不愿“舍已以从时尚”把全部精力用于自己的文史校雠之业。他认为如学者有名利之心,就不能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往往三心两意,就不能按照自己的志趣、爱好和条件努力去做,往往随波逐浪,以趋时尚,其结果是在学问上很难得到高深的造诣。他说“学问文章,君子出于不得已也,人皆心知其意,君子方欲忘言,惟不能不迹于学问文章,不幸学问文章可以致名,又不幸而其名诚有所利,慕利者争名,而托于学问文章甚至忮很贪求,无所不至病焉。”(《章氏遗书》补遗《答吴胥石书》)。这就是黄宗羲所说的“好名乃学者之病”。也就是说、学问文章,如成为人们用来追逐名利的资本,这样一来,势必要腐蚀人们钻研学问的意志,毁坏其名声。因为凡是“超风气者未有不相率而人于伪也。其所以人于伪者,毁誉重而名心亟也”。这就是“好名之甚,必坏心术”,“好名之心与好利同”。所以,章学诚提出“为学之要,先戒名心;为学之方,求端于道”(《文史通义》外篇三,《答沈枫墀论学》)来告诫学者:要做学问,首先必须明确治学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如果这问题不解决,其他也就无从谈起。
(二)“札记之功,必不可少”
知识在于积累,如何积累?章学诚认为:“学问之始,未能记涌;博涉既深,将起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文史通义》内篇三《辩似》)可见,记诵是获得知识、培养识力,提高理解的最重要基本功。为了做好这个基本功,帮助记意,巩固积累的知识,那平日就要做好扎记。“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人大海矣。”(《文史通义》外三篇《家书》一)
章学诚还指出做札记的方法:其一,他认为札记不是一般抄书,而是读书过程中有了心得体会随时加以笔录,这样才能“日有积焉,月有汇焉,久之又久,充满流动,然后为文辞,浩乎沛然,将有不自识其所以者矣。”“此则文章家之所谓集义而养气也。”其二,要做到“三多”即多做札记,多动脑子,多为思考,这样就不是为做札记而做札记,而是有蓄待发;其三,做札记应有取舍。他说:“大抵文章学问,善取不如听善弃。天地之大,人之所知所能,必不如其所不知不能,故有志于不朽之业,宜度已之所长而用之,尤莫要于能审己之所短而谢之。是以舆薪有所不顾,而秋毫有所必争,诚贵乎其专也。”(《章氏遗书》卷二十二《与周次刘举人论刻先集》)。即要求人们做学问、搞学术要主次分明,择一而专,成为专家。如果没有取舍地样样都去研究,结果将是一事无成。
章学诚“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在现代社会已不单是笔录,而采用计算机存储,但他的方法,仍可借鉴。
(三)提倡独创精神,自成一家之说——“学贵博而能约”
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学者们各有侧重,有的偏博,有的博专;正如章学诚《文史通义》的《浙东学术》一文中说:“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习而习。”这对矛盾如何统一?章学诚认为,要成专家之学,要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但光有渊博的知无独创精神亦不行,应“博详返约”(专精),即在渊博知识的基础上,择一而专。所以他说:“博详返约,原非截然分界。”(《章 氏遗书》卷二十《与族孙汝楠论学书》)批评了当时贪多求全的考据学风。为此,他提出“学必求 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文史通义》内篇三《博约》下)主张,指出求知博览不能漫无边际, 人生有限,书籍无穷,欲以有限生命,穷尽浩如烟海的群籍,那便是自不量力。必须懂得,博是为专精服务,是立学成家的最终归宿;反之,博是专精的基础,只有博才能专精,“未有不博而能约者也。”以现在话来说,博与约(专精)犹如一个三角形,只有三角形下底宽大,三角尖顶才能更尖(专精),故博与约两者是治学过程中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说明学者在做学问、搞学术中,必须由博返约,才是一条成功之路。
(四)治学态度必须严肃认真
章学诚认为治学与治人一样,治人要“心术端正”,治学要“严肃认真”。要达到严肃认真的标准必须做到。其一,自己无所心得,无所见解,就不应抄袭别人著作,更不应著说论文到处招摇撞骗。章学诚以自己著《文史通义》为实例,他说:“鄙著《通义》,凡意见与古人不约而同者,必著前人之说,示不相袭。”(《文史通义》外三篇三《与陈鉴亭论学》)其二,要正确估价自己的学术才能。学者应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学术才能。应当自己心中有数:既要看到长处,又要看到短处,尤其要看到长处之中还有短处。看到长处不应高傲自大;看到短处不应自暴自弃。因为“人生很难全才”,所以,只有正确估价自己,才能在做学问、搞学术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