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农村一般群众多用自治土布手工缝制服装,城镇开始出现“洋布”(机织布)。天热时服饰为大襟短衫,上层人士多穿中式长衫,外套背心或马褂,素有“潮烟煤头纸,长衫马褂子,头戴红顶子”的俗语。妇女穿大襟衫,有的外套背心,下系围裙。所用衣料贫富相差悬殊,富者多穿绢纱绸缎。20年代以后,城镇青年女子曾流行穿旗袍。30年代起,城镇青壮男子中流行中山装、学生装。男女服色以蓝、黑、藏青、驼灰为主,儿童穿着大红大绿,较为鲜艳。解放后,男女均流行穿列宁装、中山装、工人装、青年装。70年代末以来,中外各式时装传入县内,服装开始向多色调、多式样方向发展,棉布已为化纤、毛料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