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又名绍荣、兆熊、烈祖、浙江上虞东关人。 先后求学绍兴东湖通艺学堂、复旦公学、唐山路矿学堂学校。1910年留学美国,学习气象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教武昌高等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讲授地理学和气象学。1925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国际百科全书》编译室主任。一年后又到南开大学教书。1927年应聘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4 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倡导学术民主,新生人才,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并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闻名世界。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书。特别是从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逝世,共38年另36天,天天记日记,无一日间断,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建国后,身居高位,但始终一身布衣,而且对家乡甚有感情,每次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到绍兴视察,总要回东关老家走走。
![]() |
竺可桢老家东关,原属绍兴县,1954年10月划归上虞县。他家原在东关附近的保驾山前村,因父亲在东关镇上开杂货店,所以他从小住在大木桥头的竺家台门里。台门由门屋、厢楼、披屋组成,砖木结构。竺可桢生于东侧楼上。故居已于1989年10月修复,并辟有竺可桢生平事迹陈列室。
![]() |
![]() |
竺可桢上海旧居
1925年起寓居霞飞路霞飞坊26号(淮海中路927弄26号 )。该年7月23日《申报》载,湖南大旱,省府官员迎 神、祈雨、禁屠。竺可桢阅之,提笔著文《论祈雨禁 屠与旱灾》,分析祈雨的起源,抨击官员昏愦和祸国 殃民,论述雨、旱灾害的形成及其预报,指出政府和 人民要以科学态度制定防御之法,研究预知之方,如 一味昏庸愚昧,则天灾无了时。文刊《东方杂志》第 23卷第13期。该旧址建于1924年,砖木结构,坐北朝 南。现为居民住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