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特色数据库 > 上虞名人 > 王望霖 > 报道传记
上虞《天香楼藏帖》正愈来愈引起书法界人士的瞩目

    不久前,闻悉上虞文化部门投巨资重新影印出版这套《天香楼藏帖》,书法泰斗启功先生称:“这套《藏帖》年代虽晚,但因所收作品均为明、清两代书法名家名作,而且刻得非常好,完整地保留了书法原作的神韵,可视为碑刻艺术的典范,在现存的碑帖中难得一见,故很有出版价值。”中国著名书画理论家、书画家、中国美院教授王伯敏也评说:《藏帖》不但体现了原作骨法用笔的形貌,更在于显示了原作的神韵。帖中如刻文征明、唐寅、董其昌、莫是龙等的行书,点划不苟,飞白处,得虚中有实之妙。又如刻祝允明、王铎、陈洪绶、笪重光等的行草,均于撇捺刚柔中,相得益彰。其妙绝之处,尤见秀逸。凡此等等,都是使这套藏帖比之“五花马,千金裘”的价值更高之所在。

  在上虞,有关天香楼的另一则新闻是,一套散佚上虞经年的《天香楼藏帖》原本前不久被上虞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从上海购到。据悉,这是浙江图书馆和上虞图书馆保存的原本之外罕见的又一套稀世之宝。

  这套拓于19世纪后期的《天香楼藏帖》长29.5厘米,宽15厘米,有柚木板为夹。藏帖虽经世事沧桑,而仍保持品相完好,内页有书蛀痕迹,于帖却未见有损,这套藏帖凡12册合为金、丝、石、竹、匏、革、土、木、西、文、怡、合12卷,其中前8卷为《天香楼藏帖》,西、文两卷为《天香楼续刻》,怡卷为《怡晋斋法书》,合卷为《刘梁合璧》,保存了宋、元、明、清四代近百名书法名家的墨迹,总计碑帖为161幅。

  《天香楼藏帖》除了怡卷、合卷是从帖名中得字为卷名外,其余10卷为何不用甲、乙、丙、丁天干排序或是一二三卷数字排序,却用“金、丝、石、竹、匏、革、土、木、西、文”来取义?据分析,《天香楼藏帖》卷幅分类中的前八卷,是以中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即以金、丝、石、竹、匏、土、革、木等八音,分作八卷。王望霖平生爱好书法,善鉴别名人墨迹,他认为以“八音”作为卷名的寓意,是隐喻希望有同样爱好书法、能识别书法的知音人。《天香楼续刻》二卷,以“续刻”为后续补充文字,分“西”、“文”两卷。《诒晋斋法书》一卷,是清乾隆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成亲王所书,卷名取其斋名的第一字“诒”字。《刘梁合璧》一卷,主要是清宰相刘墉和学士梁同书的书法,珍如璧玉,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更显特色,因此卷名取“合”字。

  天香楼位于梁湖,楼主王望霖系清代乾、嘉年间人,字济苍,号石友,上虞梁湖镇人,由太学生捐中书。平日喜读书藏书,尤喜吟咏,现存诗稿四卷。亦工书法,善画兰竹怪石。上虞县志记载:望霖性喜翰墨,工书法,藏书数万卷,建“天香楼”收藏。又广收沈周、唐寅、徐渭、祝允明、刘镛、梁同书、董其昌等宋、元、明、清四代书法名家的墨迹,钩摹镌石,称《天香楼藏帖》。

  据了解,天香楼碑刻集近百家书法之精华,刻碑共200余方,现尚存有摹名人墨迹石刻128块,其中10多块已残缺,目前陈列于上虞博物馆。

  而当时拓印的100部12卷《天香楼藏帖》,却随着岁序更叠,战火的劫难以及十年“文革”等等原因,几乎难觅踪影。据杭州百通(香港)出版社总编辑潘建国先生反映,目前存世的《天香楼藏帖》原本已是绝世珍本。陈秋强为此专门请人做了一个竹木盒子贮藏这套《天香楼藏帖》,他说今后将专门捐给筹建中的上虞乡贤馆收藏。

  据了解,在上虞市最近规划的英台故里——祝家庄景区建设中,建设单位已经将天香楼重建纳入了规划之中,并准备重刻碑石,有意修成西安碑林和曲阜孔庙碑林之后的又一大碑林,届时,上虞天香楼将成为绍兴除兰亭而外的又一处书法名胜。作为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天香楼文脉的传承弘扬,已然在上虞翻开了新的一页。

联系我们
  • 地址:绍兴市上虞区市民中心一路2号
  • 电话:0575-82213864
  • 邮箱:shangyutsg@126.com
  • 公交:223路、229路、227路、226路、222路、228路、230路
相关网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