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特色数据库 > 上虞名人 > 经亨颐 > 报道传记
教育救国与经亨颐

     春晖中学的创办人是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经亨颐,字子渊,浙江上虞人,早年受维新思想影响,为革古鼎新奔走呼号。戊戍事变后,曾因参与反对慈禧废光绪立大阿哥的联名电诤而遭严缉。1903年,他与许寿裳、钱家治、陈衡恪等一道东渡日本留学。从日本回国后,任浙江两级师范校长、浙江第一师范校长。五四期间,浙江一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经亨颐为当局所不容。1920年,他从苦心经营13载的浙江一师去职,受上虞富商陈春澜资助,回家乡筹办春晖中学。做了多年“教育救国”的梦,他终于有了一块实验的田园。从校舍的选址设计,到教员的聘请,再到《春晖中学计划书》的完成,他一一亲力亲为。短短几年间,这所位于乡野的农村中学呈现出崭新的气象。之后,他离开浙江,投身国民革命,成为国民党左派中坚。晚年对国民党极其失望,与何香凝、于右任、张大千等同道好友组成“寒之友社”,潜心于书画。

  1920年的一师风潮,军警与学生  在大操场对峙   1920年的一师风潮,3月23日  军警进驻学校

  经亨颐一生历任浙江一师、上虞春晖中学和宁波省立四中校长,而最能体现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主张的,当首推春晖中学。春晖中学私立的性质,使其在学校建设方面不再受制于当时的政府;春晖中学办在乡村,官厅的压力和守旧势力的干涉相对城市有所减弱。多年来,经亨颐对“政府摧残教育”“乱我清静教育界”不满,春晖依其“以哲人统治之精神自谋进行”的思路办学,“一洗从来铸型教育之积弊”。其兴学目标是:发展平民教育,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国民。他常对学生说:“什么是人格?人格是做人的格式。”“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已。”他期望学生弘扬古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精神,从改造自己做起,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他为浙江一师制定的校训是:勤、慎、诚、恕。即:学习要勤奋,生活要勤俭;举止行为要慎独、严谨;为人要诚实、诚信;处世要严己恕人。他在《春晖中学校学则》中,阐明学校以“实施基础训练,发展个性,增进知能,预备研究高深学问,并适应社会生活为宗旨”。经亨颐以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反观中国教育,认为中国的教育是一种“铸型教育”。即教育原则故步不前,教育手段千篇一律,教育方法一成不变,教育对象不分差别,教育目标只顾眼前。针对其弊端,他倡导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即“以社会教育个人,以个人教育社会”。春晖之“所以设在白马湖者,是想感化乡村”,“至少,先使闻得你钟声的地方,没有一个不识字的人”。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春晖得到实施,经亨颐尝试推行教员专任,学生自治,教学自主,学制改革,男女同学,还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和优厚的待遇。这一切迥然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举措,吸引了大批人材汇集。

  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成长,使教师得到很好的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地方的社会文化风尚。生机勃勃的春晖中学,一时间有了很高的声望。1930年,浙江省教育厅的报告中称:在数量上以及在校师生人数上,私立均超过了公立,质量方面,私立者也多不亚于公立,如春晖等学校,在造就人才方面,贡献很大。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界留下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谈。

  1938年,经亨颐病逝于上海,时年61岁。建国后,他的女儿经普椿(廖承志夫人)遵其遗愿,将其遗骨从八宝山移灵安葬于春晖园内,墓前有他生前手书的墓碑……“长松主人与妻袁氏长眠处”。墓旁埋葬着她女儿经普椿的骨灰。

  柳亚子在一首《题白马湖图》的诗中写道:“红树青山白马湖,雨丝烟缕两模糊。欲行未忍留难得,惆怅前溪闻鹧鸪。”

联系我们
  • 地址:绍兴市上虞区市民中心一路2号
  • 电话:0575-82213864
  • 邮箱:shangyutsg@126.com
  • 公交:223路、229路、227路、226路、222路、228路、230路
相关网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