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书名:竺可桢全集 第3卷
页数:575页
ISBN:7-5428-3459-2/K.7
内容提要
本卷收录竺可桢1949年8月至1959年的文章、会议致词、工作报告、序跋、信函、批示、题词、诗词等,凡172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竺可桢奉召北上参加“科代会”筹备会议,会后率团赴东北解放区参观,旋即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计划局局长。他奔波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著名大学之间,为重组研究机构,吸引和凝聚人才,探索国家管理科学事业的道路尽职尽责。这一时期,他先后担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参与对全国科普工作的领导。他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参加例行会议和视察活动。作为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等学术组织的领导者,他仍然活跃在许多学术领域中。
1955年,竺可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随着领导体制的变化,他开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有关任务上,领导全国范围内的自然区划和自然资源考察工作,奔波在大河流域、西部高原和北漠南疆。与此相随,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了略具规模的有关研究机构和考察台站网络,并为冰川、冻土、沙漠、青藏高原综合研究等诸多新兴领域填补了学科研究的空白。
入编本卷的文稿,除见诸公开出版物的文章外,这一时期的许多工作报告收藏于中国科学院档案处。
在20世纪50—60年代,竺可桢为新中国的成就欢欣鼓舞,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心悦诚服,以饱满的热情去完成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另一方面,在自“思想改造”起始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他常常以“落伍者”自责。他自己保留的若干篇有关“自我检讨”“学习体会”“交心汇报”等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和那个时代的政治面貌。
本卷文稿的普查和整理校订工作,主要由李玉海承担。交付出版社之前的校审定稿工作由樊洪业承担。
本书依“存真”宗旨,力求保存竺可桢文稿历史原貌,有关编订规则之大要,详见《编例》。
目录
前言9
编例15
第3卷说明17
1949年
说台风1
参观东北后我个人的感想6
致赵元任等函稿〔动员回国〕9
致杨钟健函〔商到院任职〕10
致杨钟健函〔问用房并告地调所事〕11
致杨钟健函〔告研究、住房等〕12
致杨钟健函稿〔通知到京赴任〕13
致杨钟健函稿〔告来京事宜〕14
1950年
对于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感想15
近代科学推翻了马尔萨斯人口论16
“五四”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内在的矛盾20
中国科学的新方向23
致张心一函〔荐萧前椿讲农业气象课〕26
在第一次扩大院务会议上的讲话27
考察东北以后的展望31
人力能克服冰雹吗?33
致郭沫若函稿〔请任命曹日昌〕38
目前中国地理研究工作的任务39
科学研究和大学教育41
致周邦立函〔谢赠译著〕45
1951年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46
致□□□函〔李仪祉的贡献〕53
在地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54
中国气象学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开幕词56
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57
生物学地理学各所的工作情况61
第一届波兰科学会议67
在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部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74
欧游三月的见闻和感想75
抗美援朝中的科学工作人员81
1952年
我如何领会到知识分子须受工人阶级的领导83
声讨美国侵略军撒布细菌的罪行85
科学院研究人员思想改造学习期中的自我检讨86
关于中国科学院一九五二年计划要点之说明91
致周邦立函稿〔太阳系起源说〕92
三年来中国的科学93
新中国的科学工作98
1953年
中国地理学工作者当前的任务99
在全国植物病理会议及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代表大会联合会上的报告103
悼我们的伟大导师斯大林108
波兰伟大科学家哥白尼的贡献110
毛主席《实践论》对于科学工作人员的启发作用116
罗森堡夫妇的精神永垂不朽119
对地理研究所整理珠峰资料报告的批示121
朝鲜停战协定是和平胜利的伟大里程碑122
哥白尼在近代科学上的贡献123
纪念尼古劳斯·哥白尼134
在欢送苏联科学院紫胶调查团宴会上的致词137
一九五三年十月所长会议生物地学组讲话138
中国科学院所长会议生物学地学组会议总结146
哥白尼在科学革命队伍的前面157
1954年
致郭沫若函〔答变色狐问题〕160
致张保升函稿〔珠峰文章〕161
关于科学普及的问题163
加强科学知识宣传工作——代发刊词166
中国科学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169
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72
中国地理学术讨论会开幕词175
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开幕词178
为什么要研究我国古代科学史180
对《珠穆朗玛峰》(初稿)的批示184
学习宪法草案的一点体会185
参加黄河勘察队考察西北水土保持工作纪要188
五年来的新中国科学研究工作194
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苏联的观感200
参加苏联天体演化论第四次会议的报告208
1955年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报告213
对台湾科学界朋友们讲几句话223
苏联科学家的宝贵建议225
在欢迎意大利文化代表团会上的讲话230
加强普查与科学研究继续进行重点规划为完成巨大的水土保持任务而奋斗235
在答谢苏联科学院赠礼宴会上的致词240
致席泽宗函〔星图年代考〕242
1955年抗生素学术会议开幕词243
致席泽宗函〔变星〕246
在省市科普工作人员座谈会上的讲话247
关于发展放射性同位素在我国生物科学上应用的建议249
《中国近代科学论著丛刊·气象学(1919—1949)》序250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254
晋西北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视察报告269
从治理黄河问题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性276
1956年
关于华北地下水资源估计的意见279
中国生物学地学的发展状况与前途280
致涅斯米扬诺夫函稿〔邀苏专家来华考察〕290
实践是最好的大学291
学习外语与爱惜时间295
致季其永函〔鼓励学习〕297
对于胡树德同志所提关于我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方针问题的认识298
百家争鸣和发掘我国古代科学遗产300
致巴尔金函稿〔购运游离室和中子记录仪〕305
致布兰奇函稿〔国际地球物理年〕306
致席泽宗函〔二十八宿〕307
致巴尔金函稿〔派送人员赴苏参加海洋调查〕308
向科学进军的途径309
题科普展览会321
致В·Г·科尔特和В·Г·鲍戈罗夫教授函稿〔国际地球物理年〕322
《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序言323
1957年
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组织和国际科学合作325
海南岛橡胶种植大有前途331
橡胶树在华南亚热带地区是可以推广种植的332
热带亚热带资源开发科学讨论会开幕词333
就广东视察所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335
致卡普曼函稿〔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339
雷琼地区考察报告341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工作报告350
天文馆工作359
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工作的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360
致卡普曼函〔对国际地球物理年专门委员会执行局的抗议〕364
培养人才与开展科学研究365
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内容广泛意义重大368
要开发自然必须了解自然369
关于中国科学院院章起草工作的意见377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七个研究所成立大会上的讲话378
关于参加中苏综合队考察黑龙江左右岸中苏地区的报告381
纪念卡尔·林内诞生250周年386
谁说党不能领导科学?389
致王铃函稿〔聘请回国〕393
庆祝第一个人造卫星发射成功394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创举396
苏联科学的飞速进展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98
中苏合作的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工作404
开发黑龙江的第一步410
1958年
访苏的收获和体会411
在武汉分院筹委会成立大会上的报告413
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中苏联合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词417
致院党组函〔大跃进中向党表示决心〕419
中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气候区域420
致涅姆奇诺夫函稿〔中苏两院科学合作〕430
对于李约瑟博士本年一月来函的意见431
致李约瑟函稿〔来华访问安排〕432
在广东省第一次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33
《科学史集刊》发刊词436
致郭沫若函〔评《棠棣之花》〕438
在院“交心”大会上的发言439
在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442
参加1957年中国科学技术访苏代表团的报告444
在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分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450
地理工作者应该是向地球进军的先锋453
致郑晓沧函〔柳永词中的“客星”〕457
思鹊诗二首458
预祝人造卫星发射成功459
中国气象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开幕词460
中国的亚热带464
致巴尔金函稿〔邀苏联专家安装仪器〕472
灌得全疆土地肥(诗一首)473
对西北地区分院和考察队工作的几点建议474
新疆是个好地方(七律)477
苏联科学压倒美国478
在中国科学院土壤工作会议上的报告482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486
于子三之名永垂不朽488
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90
在地理专业会议上的讲话495
在世界文化名人陶列乞里诞生350周年纪念会上的开幕词499
1959年
让海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502
致侯仁之函稿〔地理学史书稿审阅意见〕505
论南水北调507
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511
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工作的发展517
我院的综合考察工作523
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中苏联合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词527
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中苏联合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闭幕词529
纪念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堡逝世100周年531
在中国地理学会人民公社规划工作学术报告及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536
新疆记行540
综合考察是建设计划的计划545
对于今后黄土高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的几点意见550
大气环流会议开幕词554
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三十周年纪念会开幕词556
在中国气象学会1959年全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59
《十年来的中国科学——综合考察(1949—1959)》总论565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序574
--------------------------------------------------------------------------
书名:竺可桢全集 第4卷
页数:565页
ISBN:7-5428-3460-6/K.8
内容提要
本卷收录竺可桢1960—1973年的文章、会议致词、工作报告、序跋、提案、审稿意见、信函、题词、诗作,专著《物候学》的初版本和修订本,以及个人收藏的思想自传、入党申请书、履历表、证明材料等,凡171篇。
1960年,时处三年困难时期,竺可桢已达70岁高龄,却依然四处奔波,躬行于穷乡僻岭之间。资源考察、沙漠治理、南水北调、自然保护、科学“支农”等,是他1960—1965年所思所行的主题。1962年他72岁时,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
“文革”时期,竺可桢虽然得以列入特殊保护名单而幸免遭受严重冲击,而事实上也是突然离开了领导岗位。在被迫“赋闲”中,他充分利用原来难得的时间,把心血投入到自己早有兴趣且有多年雄厚积累的两项工作上,一是潜心撰写《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是与合作者共同完成对《物候学》的修订。
本卷所及年代,政治动荡频仍,在持久的困惑中,竺可桢心中最大的牵挂依然是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科学事业的前途。他的思想自传、入党申请书和许多信函,反映了那个时代特定一类老知识分子认真“改造”、否定“旧我”的思想进路。
入编本卷的文稿,除公开发表者外,一部分藏于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一部分藏于原竺可桢研究会,还有一部分系《竺可桢全集》编纂工作启动之后征集而得。鉴于本书最后一卷会将捐赠细目列榜致谢,故本卷中未在各文逐一告白。
本卷文稿的普查和整理校订工作,主要由李玉海承担,交付出版社之前的校审定稿工作,由樊洪业负责。
本书循“存真”宗旨,力求保留竺可桢文稿历史原貌,有关编订规则之大要,详见《编例》。
目录
前言9
编例15
第4卷说明17
1960年
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总结1
《国家大地图集·自然地图集》学习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0
加强中苏科学合作的深厚友谊13
再接再厉,为实现南水北调的伟大理想而奋斗16
对《中国天文学史》中两章的审稿意见20
科学工作者联合起来以大协作的精神争取在短期内登上世界科学的高峰25
审订中华书局《新辞海》条目28
《中国地震目录》序言30
艾森豪威尔是头号战犯32
在治沙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34
在中苏外交问题小组会上的发言37
视察西部南水北调引水地区的报告39
致郭沫若函稿〔纪念世界文化名人〕45
变沙漠为绿洲47
1961年
用汉语拼音字母名称合乎历史发展规律57
改造沙漠必须算好水账59
向沙漠进军62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66
哭希文(诗一首)68
增辟农田水源,节约灌溉用水,为加强农业战线而奋斗69
致涅姆奇诺夫函稿〔黑龙江考察〕76
致郭沫若函〔赠阅《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77
重游遵义(七律)78
致郑晓沧函〔遵义观感〕79
致涅姆奇诺夫函稿〔黑龙江考察〕80
致郑晓沧函〔互赠论著〕81
入党申请书82
致弗洛瑞爵士函稿〔感谢接待〕84
致林斯戴德爵士函稿〔感谢接待〕85
致阿特灵爵士函稿〔感谢接待〕86
思想自传87
1962年
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03
参加广州科学技术十年(1963—1972)规划会议个人感想119
关于中苏研究黑龙江流域生产力问题联合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有关问题的请示122
致徐规函〔杭州桃花物候〕124
关于中苏研究黑龙江流域生产力问题联合学术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情况的报告125
贺南京大学六十周年校庆128
致郭沫若函〔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山关》的气候与时间问题〕129
对于1963—1972年全国农业气象研究规划(第二稿)的意见130
追念涂长望同志131
中国气象学会1962年年会暨代表大会开幕词133
喜看祖国的科学蓬勃发展137
中央机关司局长级以上党员干部登记表(草表)140
在全国植物地理学和植物生态会议上的讲话142
关于南京地理所机构调整方案的意见144
1963年
致郭沫若函〔阅《郑成功》剧本〕146
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147
南国风光无限好(七律)152
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见153
在全国科技出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60
致邵全声函〔建议为浙大校史提供材料〕164
物候学165
关于加强沙坡头试验站工作的建议221
《关于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建议》序言223
为《光明日报》开展科学名词讨论撰序225
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226
《新疆综合考察丛书》序229
中国地理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及1963年综合性学术年会开幕词232
在首都建立全国生物资源博物院以促进生物资源研究普及生物资源知识235
开展自然保护工作236
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239
申请批准为正式党员报告253
《徐光启纪念论文集》序言258
1964年
关于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方向、任务及组织机构问题的报告263
致郭沫若函〔庐山地质〕266
干部履历表267
关于日历改用阳历标记节气的意见272
在朝鲜驻华使馆宴会上的讲话273
四到太湖(诗一首)275
在全国农业区划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276
冷门地理显才能(诗一首)280
致张劲夫并院党组函稿〔处理个人美金与请减工资〕281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开幕词282
国家科委地学组扩大会议开幕词285
国家科委地学组扩大会议总结提纲291
关于开展西藏科学考察的建议296
新兴国家科学家共图科学发展的一次盛会298
在欢迎日本、尼泊尔、马里等国地理学家招待会上的致词299
物候学与农业生产301
在中国植物学会第一届植物引种驯化学术会议上的讲话312
登庐山含鄱岭(七律)316
致熊毅函〔黄淮海平原科研工作〕317
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地理学术会议开幕词318
致林斯戴德函稿〔中英科学交流〕319
1965年
《自然地图集》专门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开幕词320
致张劲夫函稿〔科研机构改革问题〕323
致郭沫若函〔蓝田人分类地位〕325
对于海洋工作调整的意见326
致竺乃胤函〔竺士芳生平〕328
关于编写《现代科学史上几门关键性学科的发展史》的几点意见330
致席承藩函〔告不能去江西〕332
致沈文雄函〔去洪洞参观四清〕333
关于出版《现代科学史上几门关键性学科的发展史》的安排意见334
致张劲夫函稿〔上交南京个人房产〕336
在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成立大会上的讲话337
颂西安光机分所343
致侯仁之函〔评价洪堡〕344
致郭沫若函〔皇舆十排图〕3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地图集》序346
在黄淮海封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350
地理学的地位358
科学院地理研究工作方向和任务的初步设想362
德国气象学家韦格纳(1880—1930)小传369
1966年
致沈文雄函〔大连会议,农村计划生育〕378
致钱南芬函〔怀念钱崇澍〕379
致郑晓沧函〔邢台地震〕380
遗传学座谈会预备会上的致词381
致郭沫若函〔周代日食时间〕383
题眉山县三苏纪念馆 384
致郭沫若函稿〔转孙诗圃函与杂志〕385
致上虞县东关区人委函〔上交个人房产〕386
1967年
对于孙诗圃同志在1947—48年(杭州浙江大学)于子三惨案事件中态度的证明387
致竺碚函〔工作分配〕388
1968年
致竺乃胤函〔劝在原籍等待安排工作〕389
致上虞县东关镇房屋管理委员会函〔上交个人房产〕390
致周恩来函稿〔科学院要重视基础学科建设〕391
1969年
致王锡鹏函稿〔要求参加党组织生活〕394
致沈文雄函〔办公室安全〕395
致沈文雄、李玉海函〔国庆观礼,中苏关系〕396
致沈文雄函〔疏散动向〕398
致郭沫若函〔钓鱼岛是我国领土〕399
致周恩来函稿〔钓鱼岛地区开发应归我所有〕401
1970年
致钱宝琮函〔询查Vogel〕403
自诉病历404
致沈文雄函〔东方红卫星,人防工程〕406
歌颂我国人造卫星上天(诗二首)408
致郑晓沧函〔浙大老友状况〕409
致李玉海函〔院机构变动〕410
致沈文雄函〔院机构变动〕411
致陆家桔函〔邵全声受审查事〕412
致沈文雄函〔重建科学出版社〕413
致李玉海函〔慰问受伤〕414
致沈文雄函〔告李玉海受伤〕415
致竺碚函〔亲属情况〕416
致李玉海函〔家中院中情况〕417
1971年
辛亥元旦抒怀(诗一首)418
致竺乃胤函〔辛亥年感慨〕419
致孙诚函〔劝慰一位归国科技人员〕420
致王涌泉函〔长期天气预报〕421
致杨秀杭函〔劝诫做好现在的工作〕422
致沈文雄函〔血吸虫病〕423
致王涌泉函〔旱涝预报〕424
致邵全声函〔鼓励工作〕425
1972年
悼陈毅(七律)426
致竺碚函〔尼克松访华〕427
致王国松函〔浙大故交近况〕428
致王涌泉函〔黄河流域旱涝预报〕429
致郭沫若函〔恢复科学史研究室〕430
致黄宗甄〔恢复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431
致竺平函〔入党要忠实汇报自己的历史〕432
致李高孜函〔介绍赴杭州就医〕433
致王季午函 〔请为重侄孙诊病〕434
致范再良函〔林彪事件〕435
致郭沫若函〔请宴邀霍奇金夫妇〕436
致于立群函〔中国古代对〇(零)的表示〕437
致宛敏渭函〔修订《物候学》之一〕438
致宛敏渭函〔修订《物候学》之二〕439
致钱克仁函〔校订天文志〕440
致宛敏渭函〔修订《物候学》之三〕441
致王国松函〔诬告应予处理〕442
1973年
致陈述彭函〔地图自动化〕443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444
致宛敏渭函〔修订《物候学》之四〕474
致席泽宗函〔纪念哥白尼论文〕475
致陈述彭函〔试用当归针治肺气肿〕476
致王涌泉函〔中国雨量文献〕477
致范再良函〔希望不要再送礼物〕478
致邵全声函〔告身体状况〕479
致王蕙函〔科技大学归院〕480
物候学481
致李天助函〔梅光迪女儿回国探访〕563
致宛敏渭函〔修订《物候学》之五〕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