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飞,原名燕鹏,又名兆鹏、维鹏、维德,上虞丰惠镇人,出生于旧知识分子家庭。1910年,在上虞高级小学毕业,考入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1913年毕业后,回乡任小学教师。1919年,受五四运动影响,前往上海探索革命真理。1920年10月,经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的同乡胡愈之介绍,进入由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上海外国语社学习俄語,了解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和苏维埃俄国的现状,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不久,加入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共建团时期的早期青年团员。
1921年春,作为领队与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曹靖华等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派赴苏联留学,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1922年,在莫斯科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结业后留校任政治课翻译。1923年,兼任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斯科地方委员会委员长。1924年6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青年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及国际革命互济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遵照党组织决定由东方大学转入苏联红军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
1925年春夏之交,王一飞带领叶挺、聂荣臻等20餘名軍事干部奉命离开苏联回到上海,受党中央委派,担任中共中央军委筹建工作负责人。9月,调任中共上海(江浙)区委书记兼宣传部长,主持上海市和江浙两省的党务工作,着手整顿区委组织,加强党的组织领导,积极发展工人运动。12月,调回中共中央军委工作,继续负责筹建军委,任军事部委员兼秘书,参与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军事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军事工作决议》,竭力解决干部、设备和通讯联络等困难。北伐战争期间,以中共中央军事特派员身份,频繁往来上海、长沙、汉口之间,秘密准备接应国民革命军北上,指导建立上海工人自卫武装。同时负责与北伐军苏联总顾问加仑将军的联系、协调工作,交流情况,商议打败军伐孙传芳的军事战略,并亲临北伐军江西前线视察工作。经过两个月的考察,及时向中共中央提出了详尽的报告,如实反映了江西战场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状况,对北伐军继续进军的方针和部署向党中央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在给党中央的报告里,对北伐军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提出严肃的批评意见,建议党中央派遣得力的政治工作人员入赣,使江西工农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发展,以扩大党对北伐的领导、推进和影响作用,同时揭露了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叵测之心,报告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1927年3月,王一飞任中共中央兼江浙区委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区委主席团成员,受周恩来指派,领导参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准备工作和南市区起义指挥工作,与周恩来等负责人一起,分析江浙一带的军事、政治形势,研究加速工人武装起义的具体措施。4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会后又被任命为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随着革命形势的越来越严峻,经常随着周恩来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不久,担任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参谋小组成员,起草中共中央军委的重要文件,约见国民革命军中军、师两级担任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为使党能直接掌握更多的武装力量费尽心血。5月,随中共中央军委机关赴汉口。武汉国民党政府公开反共后,以中央军委代表身份,参加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和瞿秋白、任弼时、毛泽东、李维汉等一道,为纠正和结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路线,制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正确方针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会议期间,参与制订发动湘鄂赣粤4省秋收暴动计划,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以后,代理中央军事部的领导工作,8月底,赴湖北襄阳、枣阳等地准备发动鄂西北秋收暴动,因条件不成熟,暴动未能实现。9月,与毛泽东等一道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10月1日,受命为中央特派员和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赴湘召开中共湖南省委紧急会议,确定湖南工作的方针。同月,被任命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同罗亦农到长沙主持省委会议,决定立即发动全省第二次起义,并改组省委,健全领导,整顿与恢复各级党组织,制订全省暴动政纲与计划,组织湖南省工农兵临时委员会。11月,被指派为中央党报委员会委员。12月10日夜,亲任总指挥,领导发动长沙“灰日暴动”,亲率数十名武装工人进攻敌军卫戍司令部。因敌我力量悬殊,暴动旋即失败。1928年1月中旬,省委机关遭破坏,在长沙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化名陆崇文,暗示党组织派来探监的同志:为了保存更多的革命同志,保护地下省委机关;不宜再派人前来探监或送御寒衣物。王一飞在狱中坚贞不屈,严守机密。1月18日,牺牲于长沙市教育会坪。
王一飞是建党初期中共为数不多的翻译家之一,除完成党中央与共产国际交往中大量翻译(包括口译)任务外,在苏联留学和中央军委任职期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翻译了多种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翻译出版了《共产国际党纲草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观》,还翻译了苏联郭范仑科的《新社会观》和季诺维也夫的《俄国共产党历史》等著作,并付印出版,有的一版再版,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