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特色数据库 > 上虞名人 > 吴觉农 > 报道传记
茶圣吴觉农的武夷茶缘

1941年,吴觉农先生愤于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无能和对知识分子思想的禁锢和压制,不顾当时国民党特务头子徐恩曾的“宴请”和“规劝”,率领当时的中茶公司和复旦大学茶叶系的同志千里迢迢,翻山涉水到武夷山岩茶产地福建省武夷山市(原崇安县)赤石镇建立“茶叶研究所”。研究所内分栽培、制造、化验、推广四组建立茶树更新委员会,想静下心来,从事有关茶叶栽培、加工、化学分析等几项课题的研究。在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工作的一段时期内,吴老不顾疲劳,风尘仆仆,奔走在武夷山各地茶园、茶厂,深入调查研究与当地茶农交朋友,与武夷岩茶结下了一段不解的情缘。 

当时的赤石为崇安的重镇,是崇安对外的交通枢纽,崇阳溪水路运输可直达南平。码头就设在赤石,崇安唯一的公路崇阳公路也需经过赤石。赤石的水、陆、空交通都十分便捷,崇安各茶厂所制茶叶均汇集赤石,运往各地。因此,市面繁荣,茶商云集。同时,赤石处于武夷山腹地丘陵地带,山势平缓,土壤为红色,略呈酸性,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因此,在赤石周围,茶园密布,放眼望去,处处青绿皆是茶,经过一番品赏比较,吴觉农先生对武夷山茶叶的质量之优大为赞赏,曾感慨地说:“茶叶研究所建在这里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在武夷山的这段时间里,吴觉农先生带着他的同事和学生,经常打着赤脚、背着锄头和茶农一起上山,为茶园培土、铲草,向茶农了解当地茶树的品种,及栽培管理的情况,向他们传输茶园管理的经验和促进茶叶高产的方法。每年采茶季节,吴觉农先生的身影就活跃在各地茶园,和采茶女一道采摘茶青,品尝鲜嫩的茶青那种清香、甘涩的滋味,还经常深入各茶厂指导制茶工人,烘制武夷红茶。武夷岩茶质量在吴觉农先生的指导下更加优良,茶叶的形、色、味更具特色,茶味更浓,久泡不衰,远非普通茶叶可比。因此,武夷岩茶名噪一时,畅销各地,武夷山茶叶产销进入鼎盛时期。

走上桐木关 燃竹话“正山”

吴觉农先生在赤石创建茶研所工作期间,结识了来自桐木关的茶农江润梅先生。江润梅先生祖居桐木庙湾村,以种茶、制茶为生,后来经销茶叶,在长期的种茶、制茶、经销茶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吴觉农先生后,倍感欣慰,拿出了桐木关最好的茶叶——《正山小种》红茶款待吴觉农先生及其一行。吴觉农先生品尝之后,觉得《正山小种》红茶,气味芳香浓烈,有桂圆香味、茶质极佳,有别于其他品种的茶,不禁大加赞赏,于是向江润梅先生详细询问了关于《正山小种》红茶生产、制作工艺的过程,了解桐木茶农生活情况。江润梅告诉吴觉农,《正山小种》是桐木特产,历史悠久,曾畅销海外,深受英国王室的欢迎。近年来,由于日寇占领了东南沿海城市,茶叶销售困难,茶园荒芜很多,茶农生活困苦。吴觉农先生听说后,对桐木茶农的艰难处境十分关心,亲自出面向银行借到一笔贷款,扶助桐木茶农恳复茶园,投资制茶,还派研究所技术人员上桐木关指导茶农种茶、制茶。吴觉农先生还语重心头地对江润梅说:“日本鬼子快被我们打败了,中国的茶叶一定有前途,《正山小种》红茶更是前程远大,要更新和培育茶园,提高茶青的质量和产量,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继承遗志 再铸辉煌

吴觉农先生逝世已经12年,他一生爱茶,一生事茶,一生树茶,为我国茶业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不愧为“农学泰斗,当代茶圣”。  

12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已跨入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为标志的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茶业面临着极为严峻挑战。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实现吴觉农先生生前多次说过的“中国不仅是产茶大国,而且是产茶强国,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应该是茶叶出口的大国”的这一遗愿,是我们后辈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自<<武夷山报>>

联系我们
  • 地址:绍兴市上虞区市民中心一路2号
  • 电话:0575-82213864
  • 邮箱:shangyutsg@126.com
  • 公交:223路、229路、227路、226路、222路、228路、230路
相关网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