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傅抱石《竹林七贤》图 |
《竹林七贤》 |
嵇康:伟大的斗士
■书评 □万春愁
嵇康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同时也是一名武学大家与养生家,当然他对于中国最大的价值在于他是一名伟大的斗士,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名领袖型的自由战士。嵇康在他的每个领域都是大家:哲学上嵇康高唱“越名教而任自然”,其学说与向秀王弼等人的学说一起构成了对汉代儒学传统的反叛,玄学因此大兴;文学上嵇康的四言诗是对诗经的继承,并呈现出与曹操的“霸王文学”四言诗所不同的更高、更远的境界来;音乐上嵇康既有惊世理论(见《声无哀乐论》),又有不凡的演奏才能,临刑一曲《广陵散》,堪称千古绝唱;书法上嵇康的正书、草书皆高妙,是介于钟繇、王羲之间的重要书家;武学上嵇康剑术高超,并有着精深的养生功夫,其《养生论》到现在仍是对神仙学的最局论述;至于在为“人”上,嵇康更是以他的言行来揭示了当时统治的虚伪与黑暗,并用生命与鲜血来宣告了一切统治的无效,堪称中国反叛文人之祖,对中国社会是一次巨大的推动。
可惜长期以来,嵇康的知名度还不是太高,中国文化界应通过各种途径,多研究、宣传嵇康,使他的绝学复兴、绝唱复响,如此方不负古人。如今《竹林七贤》一书的出版,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虽然这是作者的处女作,尚有几分幼稚,但能在众多题材里选择了竹林七贤、选择了嵇康来写,也可谓慧眼独具了。
让我们来看《竹林七贤》中嵇康的写法。
作者是把嵇康作为人物群像中的一位来写作,他不是唯一的主人公。这样写具有较大的危险性,人物众多容易引起混淆并主题不清,但作者对七贤的塑造还是鲜明的。
仔细地看,其外六贤都是对嵇康的补充与映照:嵇康集阮籍的诗人气质、向秀的学者风度、刘伶的酒客豪情于一身,王戎的聪明与善能生财则未入嵇康法眼,阮成是嵇康爱弟,山涛则是嵇康的反面。这么一分析,我们又可知作者处处在写嵇康,六贤中皆有嵇康的影子。这样的人物群像比单像精彩,“合传”比“独传”到位。其实在该书问世之前,嵇康作为人物传记、作为文艺作品(包括一些戏曲)的主人公曾经显现在读者与观众之前,但大都形象单薄,我认为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把嵇康放进竹林七贤中与魏晋人物群落中去。
此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高人形象:嵇康,贤者嵇康,诗人嵇康,多情者嵇康,勇武者嵇康,合起来即是一个完美的“高人嵇康”之形象。“高人情结”是中国文士永远不舍的理想,成为“高人”是其不变的追求。嵇康思想境界、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高度让人目眩,宜乎成为众生之偶像——
美男嵇康:群芳之主。
奇男嵇康:文武双修,仙才高绝。
伟男嵇康:“言论放荡、非毁典漠”(钟公语),他是反叛先锋、超能斗士,一人单挑整个黑暗统治,身虽死,其精神不灭。如此一位中华民族的顶级人物,一旦写起来便会陷入“高、大、全”的模式,任你是文章巨公,要想化解这一问题也绝难。作者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专门在书中用了不少笔墨写嵇康的堕落与厌世,用“堕落的嵇康”、“厌世的嵇康”来冲淡“完美的嵇康”、“积极的嵇康”这一形象。这样一来,效果确实挺好,书中嵇康的形象是丰满的、真实的,并未“神化”。最后的特写“嵇康临刑而弹广陵散”是全书最精彩处,如写嵇康的眼神:“那眼神如寒星,如烈火,如寒星烈火中一道明亮的飞雪”又如嵇康抚琴:“嵇康意态清洒,种采飞扬,十指无比灵动。就像抚摸着情人的满头青丝一样,他抚摸着手中的琴……”其描写的细腻与语言的清峻飘逸确实适宜用来写嵇康。可以说,写秘康的语言宜“清”不宜“浊”,宜“拙”不宜“巧”,作者做到了一半,也是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