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特色数据库 > 上虞名人 > 章学诚 > 报道传记
[博闻]求学应城的章学诚

荆楚网(湖北日报)朱慧松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六年(1801)。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为清“乾嘉时代”学有所成的史志学家、目录学家。他通过其代表作《文史通义》、《修志十议》等方志学专著,成为中国方志学的创立者。而对其一生的学说有重大影响的时代,不能不说到他在湖北应城的五年求学期。
章学诚的父亲名章镳,“少孤,先祖遗书散失,家贫不能购书,则借读于人……孜孜不倦。”(《章氏遗书》)父亲的好学对幼年的章学诚具有直接的影响。乾隆七年(1742)章学诚四岁时,父亲章镳经过多年的苦学,终于考中了进士。然而,考中进士的章镳因为为人耿介,不善钻营,朝廷并未授予他一官半职。直到九年后的乾隆十六年(1751),因朝廷同乡举荐,章镳才被授予湖北应城县县令,开始了他在应城、天门等地长达十年的为官、任教生涯。这一年,年仅14岁的章学诚被父亲带到了应城县衙。
为了加强对儿子章学诚的教育,父亲为他延请了擅长举业的应城塾师柯绍庚。“十四受室,尚未卒业四子书”(《章氏遗书》),记载了他在应城入塾馆求学的情况。柯绍庚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乡儒,他对章学诚要求颇严,但天性欲“穷古今之变”的章学诚对每天繁重的课业颇为伤神,开始时他并不太喜欢习作应举之文,而喜欢泛览群书,兴趣渐渐趋向于史学。在塾馆,他曾试图取材于《左传》、《国语》等书,改编成纪传体史书,名曰《东周书》,这是少年章学诚第一次涉足于史学。他从此竟乐此不疲,尝试编纂史类书达三年之久。三年后,在父亲和塾师的要求下,章学诚才被迫放弃心爱的史学,而专攻八股之学。虽如此,他已在古史、杂记、方志的研究上初步奠定了基础。他课余曾对人说,自己是“自命史才,大言不逊”(《柯先生传》)。在求学过程中虽然他对塾师柯绍庚的严格颇有微词,但对老师的信赖和感情也是颇为深厚的,以至若干年后,出于对老师的深爱,写了《柯先生传》一文,寄托了对老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在应城求学的后两年,为了弥补自己文章写作能力的不足和典籍考究上知识的欠缺,章学诚在父亲和塾师的严责下,发愤苦读,塾师评价他:“资质鲁钝,而好深思。”无论是隆冬还是盛夏,章学诚常于塾馆和家中苦读至午夜不休。经过父亲、塾师的严格要求,章学诚学业大进,他读书已是“性耽典籍,不为章句之学,尤好读史部之书,意所不合,辄批抹涂改,札记疑义。”
乾隆二十一年(1756),在应城上任仅五年的章镳因“以疑狱失轻免官”。失去县令职务的章镳“贫不能归,侨家故治,又十许年。”虽然章镳罢官,但他并未离开应城,而是继续在应城课子,并兼做讲习(塾师),以维持生计。而此时的章学诚,学业初成,已不满足于在应城这个小地方求学,毅然赴京师求取功名。开始了他在方志领域长达三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直至成为中国方志学的奠基人之一。
章学诚在应城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年,但对给予他少年时代欢乐和知识的应城、天门等地仍念念不忘。乾隆二十九年,他参与了父亲主持编修的《天门县志》的编纂,提出了著名的《修志十议》论点。1768年,父亲章镳因贫病交加卒于应城,为奔父丧,章学诚又一次来到了这个曾给他少年的欢乐,给他知识启蒙的地方。

联系我们
  • 地址:绍兴市上虞区市民中心一路2号
  • 电话:0575-82213864
  • 邮箱:shangyutsg@126.com
  • 公交:223路、229路、227路、226路、222路、228路、230路
相关网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