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特色数据库 > 上虞名人 > 魏伯阳 > 报道传记
第一部煉丹書的作者──魏伯陽

     一 煉丹術淺釋

  一提到煉丹術,人們就會將它和神秘、迷信聯想在一起。其實這只是看到表面而已。煉丹史上固然多少瀰漫著附會和愚昧的煙霧,但是煉丹術有其真淨的面目。煉丹哲學是中國實踐哲學的代表;煉丹的科學,則是古代中國化學的精髓。除去那些愚昧和附會,我們就可以見到蘊藏深處的質樸美玉。並且為它對文明科學所曾有的貢獻,引為中國人的光榮。

  紀元前三世紀,約當春秋戰國時代,活躍的中國商人與羅馬人交易於亞歷山大城,將中國初期的煉丹知識帶給羅馬帝國。第八、九世紀,東征西討的阿拉伯軍隊,把更進步的中國煉丹術傳遍了回教世界,到了十二世紀左右才傳到歐洲,四百年後Paracelsus(1493~1541)予以發揚光大。工業革命後拉瓦錫領導的「燃燒說」擊破「燃素說」,揭開了近代化學的序幕。所以,O. S. Johnosn在他寫的「中國煉丹術的研究」(A Study of Chinese Alchemy)的結論中這樣說:「我們今天一班機巧靈敏、受過科學洗禮的化學家,都應該向古中國的道教術士,深致謝忱。」

  煉丹術起源於先民對物質的迷惑,他們對金屬間的化學變化百思不得其解,以致將「神仙說」拿來摻合,把長生不死的慾望寄託在神妙變化而得的丹藥上。然而早期煉丹所用的金、銀、汞等都是重金屬,重金屬在人體中無法代謝,不必多大量就可以致死,怎麼談得上令人長生不死呢?可是那些迷信的方士那能明瞭這個道理,所以丹藥盛行的時代,不知枉死了多少人。古詩十九首中「驅車上東門」篇便有「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的詩句。唐朝的皇帝們,包括唐太宗在內至少有五個人死於丹藥。為禍這麼烈,丹藥豈不是個大兇手?其實,這只能怪人們對長生不死幻想得太過份了。真正的煉丹家是能分辨那種丹藥可食,那種丹藥不可食。真正的服食家,也不會亂吃丹藥,所謂可食的丹藥是指那些有醫藥上用途的。所謂不可食的丹藥,便是那些含金、銀、汞、鉛類重金屬者。換個方向看,煉製可食的丹藥的人是醫藥家、化學家,煉製不可食的丹藥的人是無機化學家;而大煉丹家如陶弘景、葛洪、孫思邈在兩方面都有成就。

二 世界上第一部煉丹書─周易參同契

  春秋戰國時代,煉丹術就相當普遍,上至帝王,下至江湖俠客,都想從煉出的丹藥,得到長生不死的秘訣。史書上(如史記封禪書)記載這些事,徒然令聞者陷入迷霧,煉丹的技術、過程到底是怎樣?煉出的丹到底是什麼?在早先的蒙昧時期得不到線索。

  公元150年左右(較可信的說法是142年),魏伯陽寫下「周易參同契」(註),終於描述了煉丹的內容,也成為中國、世界上的第一部煉丹書籍。參同契已被學者證實是東漢桓帝時代的作品(考據的論證在此不述),但是目前存在最早的本子,是明嘉靖年間(1522~1566)越府味經堂崔氏刻本(見圖一)。

參同契在煉丹術史上被稱為第一部著作,是世界化學史公認的事。1920年J. C. Brown寫的「化學史」(A History of Chemistry)中曾比較了歐洲的情形,指出歐洲最早的煉丹書籍是第六、七世紀以希臘文寫成的「MS. of St. Mark」。1932年吳魯強(梁任公先生的女婿)與Dr. Tenny Davis(麻州理工學院化學教授,領導中國煉丹術的科學重建,使麻州劍橋成為中國煉丹術的研究中心),將參同契全文譯成英文,刊在科學史雜誌Isis上,受到全世界化學界的注目。李約瑟甚至譽之為「在化學史上佔首要地位」。

三 魏伯陽這個人

  如同許多其他的中國科學家,魏伯陽也是人以書傳,正史上並沒有他的傳記,等到他的書傳世久了,大家才知道有這麼一個人,想回頭找他的生平事跡,已經無跡可尋了。我們現在所能得到的,是集合了有關他的一切旁證,來塑造這位煉丹術士的形象,離真面目有多遠,那就不得而知了。

  道教的典籍在唐朝開元年間,模仿佛教的大藏經而結集成「道藏」。道藏中有十一種解說參同契的本子,都是將注解的文字夾在原文的中間。這十一種裏,有一本「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是五代彭曉(約當第十世紀)作的。彭曉在這本書的書首,考證魏伯陽說「魏伯陽會稽上虞人,譔參同契三篇,……密示青州徐從事,徐乃隱名而注之,桓帝時公復傳授與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十二世紀的大儒朱熹,對參同契很有興趣,寫了「周易參同契考異」一書,書首對魏伯陽的考證,便是接受了彭曉的說法。雖然彭曉的年代距魏伯陽已將近八百年,但從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可看出他是個謹慎的人,在沒有其他更明確的文獻下,我們只好暫從之。彭曉提到的淳于叔通,因為在洛陽當過官,好些史書都可查到這個人,叔通是個迷信讖緯也樂於和煉丹術士交往的人(見袁宏後漢紀卷二十二),彭曉的話或許有相當的可靠性。

  參同契的書尾,曾流露了幾句帶有自序口吻的話「鄶國鄙夫,幽谷朽生;挾懷朴素,不釆權榮,……宴然閑居,乃撰斯文」,鄶國辭源上說是在河南附近,這和彭曉說的會稽(在浙江)上虞人是有差距的。筆者意以為伯陽是會稽人,後遷徙到河南才寫了參同契,並且在河南和淳于叔通相交。

  除這些較接近事實外,附會的神話很多。比較代表性的是太平廣記卷二中的一則。這個故事出自神仙傳,而神仙傳相傳是晉朝的葛洪所寫的。故事大致是說魏伯陽服用自己所煉的丹藥後,死而復生的經過。這僅能暗示我們,魏伯陽是個煉丹術的高手(那時候有很多術士,煉了丹但不敢服食),參同契的內容確能為我們證明這點。

四 參同契的內容與科學成就

  「參同契」這個書名本身就有點奇異,朱熹的考證將之解釋為「參,雜也;同,通也;契,合也。謂與周易理通而義合也」,即是說魏伯陽的著作是和易經義理相通的。但這解釋無法說明此書和煉丹術的關係。我們最好翻開原文找出下面這段話「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御。爐火之事,真有所據。三道由一,俱出徑路」,意思是周易的卦、黃老的道家哲學和爐火煉丹是三位一體的。參同契的的參便是三的意思,同契則是串連三者相契。這樣子解釋較為完滿,也提示了我們要探究煉丹術,除了從事煉丹化學的科學研究外,必須將它放在道家的周易、黃老哲學的理論基礎上,不要膚淺地斥為荒誕,才能深得煉丹藝術的精髓。這應是煉丹史研究者的基本態度。

  參同契原本的形式,今天已不可得。唐書經籍志原分二卷,現存最早的崔氏刊本則分上中下三卷。至於註本。元以前以彭曉的「分章通真義」最流行。元以後則屬俞琰的「周易參同契發揮」(1284)。大儒朱熹作參同契考異一卷,即從彭曉註本。

參同契裏,論分量是哲學性多過科學的,這在第二世紀的書勿寧是正常的,因為在科學未明時,哲學思想自然是種暫時的代替品。參同契中科學誠然有限,但在當時的世界化學史中,已是遙遙領先了至少六個世紀。底下就將參同契在科學上的成就,初步分條整理出來。

  1.「河上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將欲制之,黃芽為根。」我若說這六句韻文是二條化學反應式,讀者們驚奇嗎?不錯,這是二條反應式,可以書為

2Hg+O2→2HgO

Hg+S→HgS

  古代的煉丹家在使用各種元素、化合物時,都有他們自己的一套名詞,因此同一種東西會有數十種名稱,這是煉丹術被認為玄秘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們今天解答煉丹化學的關鍵。女是汞,得火則飛,是說它氧化昇華了。黃芽是硫,它將靈而最神的汞制服了,形成丹砂(硫化汞)。這個反應數百年後阿拉伯、歐洲的煉丹師百做不厭,因為從靈活銀亮的水銀變到紅色的丹砂,真是奇妙而令人嚮往!

  2.「端緒無因緣,度量失操持……千舉必萬敗。」又有「分劑參差,失其紀綱,愈見乖張。」這表示魏伯陽時代的丹家已懂得定量了。他們所用的元素、化合物不是純品,定量可以說完全是由經驗一步一步傳承的。

  3.「龍呼于虎,虎呼龍精,兩相飲食,俱相貪并……故鉛外黑,內懷金華。」這是有相當的合金知識和技術了,鉛外黑內懷金華,指的是金、鉛的合金。

  4.「金入于猛火,色不奪精光。」這是明白了金的化性不易被氧化。

  5.「欲作服食僊,宜一同類者……類同者相從,事乖不成寶……雜性不同種,安肯合體居。」(2、5條見圖一)不同性屬不能化合變化,這是相當高明的認識,魏伯陽以前的煉丹家,燒丹後打開丹爐一看仍然好端端的沒發生變化,都以為是誠心不夠、時辰不對等等無稽的原因。

五 寄望於進一步的研究

  到今天,參同契在科學上還不是完全解決了。例如「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白者金精,黑者水基。」黑、白是什麼東西就沒有人能解答出來。而在哲學、思想史上,參同契則更有待進一步的探討。例如R. H. van Gulik在「古代中國性生活」(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一書中表示:「參同契一書中,煉丹之描述與性之運會,經常綜合而交錯。大部分章節,需予以雙重翻譯,方能使之充分明瞭。即以一份譯其煉丹術,另一份則譯其房中術,許多章節甚至須加譯第三份,以解釋有關宇宙秩序及優良政治的哲學意義。」

  中國煉丹術的研究,在大陸淪陷前,曾有過一些成績,發表在中國科學社的刊物「科學」上,例如曹元宇「中國古代金丹的設備及方法」(1933第17卷)就非常出色。這些年來大部分則是西方的成績。權威者如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巨帙中對道家修煉哲學的分析(第二卷第十章),以及煉丹化學科學研究的綜述(第五卷第三十三節)。其他的專書、論文僅筆者知道篇目的就有50種以上,如李約瑟和何炳郁(中國人,李的合作者)共著的「中國中世紀的丹藥毒性」(Elixir Poisoning in Mediaeval China)中專討論丹藥中毒的症狀;Nathan Sivin寫的「中國煉丹術中的定性與定量」(Quality and Quantity in Chinese Alchemy)也非常紮實。

  參同契,乃至煉丹術的研究,中國人自己已遠遜於英文世界。在思想史的研究上,洋人也有了相當的成績,但是,研究中國的科學文化,有誰比中國人更適合呢?朋友們!趕快奮起迎頭趕上。

六 後記

  寫完這篇列傳,剛好拜讀了科月六月號丁陳漢蓀先生的「說鐘」。讀完真是高興萬分,中國科學史最需要這種第一線的研究,「古為今用」才是研究中國科學史的大目的之一,否則只是擁抱過去的光榮,那對民族國家目前的處境有什麼意義呢?

  由此我想到煉丹化學的一個第一線研究,應該順便在此向讀者報告。1960年代,麻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史副教授Dr. Nathan Sivin到遠東來收集中國煉丹術的原始文獻,旋在新加坡大學建立實驗室,選擇唐代煉丹大師孫思邈著的「丹經要訣」,照著古煉丹書記載的操作設備,並儘量取得原書所用的原料(原料是要加以考證的,因年代一久可能名字相同的,東西卻不一樣了。),重新驗證反應。1968年寫成一本以科學實證為基礎,深論煉丹術思想的專書,而將大煉丹家孫思邈閃耀的精神光芒,重光於世。這本「中國煉丹術初探」(Chinese Alchemy: Preliminary Studies)成為哈佛大學科學史叢刊的第一本,贏得國際學界的交相稱譽,謂其「立下中國煉丹術研究之里程碑」。丁陳先生「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的努力,是可以和Sivin的巨筆相互輝映的,在此謹向他的成就祝賀。

  註:唐石頭和尚希遷亦作參同契一書,希遷之參同契為發明禪理之作,並不言爐火之事。

參考文獻:

1.周易參同契考異 宋 朱熹著 叢書集成第550冊。

2.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 五代 彭曉著 道藏第623冊。

3.太平廣記 宋 李昉編 明倫點校本 1975.

4.Nathan Sivin. Chinese Alchemy: Preliminary Studies. Harvard, 1968(有中譯本,「伏煉試探」李煥燊譯 正中).

5.中國化學史論文集 袁翰青著 1956.

6.中國煉丹術的歷史、科學與藝術(原稿)蔡辰理著 1975.

联系我们
  • 地址:绍兴市上虞区市民中心一路2号
  • 电话:0575-82213864
  • 邮箱:shangyutsg@126.com
  • 公交:223路、229路、227路、226路、222路、228路、230路
相关网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