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虞山
虞山公园位于桂林市城北,因其园美庙灵、山奇洞幽,是桂林山水游览的开山地和桂林历史的渊源地。园内虞山、皇泽潭、韶音洞素有仙山、仙河、 仙洞之名。四千多年前,华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南巡曾到这里,秦人立庙纪念,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古往今来,祭祀帝者络绎不绝,使虞山和虞帝庙附丽着浓郁的儒宗文化色彩,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虞山公园的造园手法新颖,风格独树一帜,古今结合,东西兼容,精巧雅致,主要景点有虞帝庙、怡沁园、三绝碑、五福塔、闻韶楼、韶音洞、九重天、美泉宫等。景景生辉,处处诱人。
虞山
在虞山公园内,叠彩区北极路东,漓江西岸,是桂林城北一座孤峰,海妃殉之。根据这个动人的古老传说,唐时在山下建虞帝庙,庙东宋人建南薰亭,把山叫做虞山或舜山。虞山西麓有南北对穿的南薰洞,又名韶音洞。曾是古老的地下河道。山崖上有唐韩云卿文,韩秀实书、李冰阳篆额的《舜庙碑》和宋朱熹作的《虞帝庙碑》等石刻。洞内有张式的《韶音洞记》,方信儒的《古相思曲》等。
韶音洞
在虞山西麓,为一南北对穿的古地下河道,高2~3米,宽5.5米,深105米,面积约720平方米。北洞前淙淙流水、阵阵松涛,交汇成韵,有如舜帝所制“韶乐”,因有韶音洞之名。张式《韶音洞记》云:“洞之深凡十有三丈,广二丈有奇。牖之外少西,有地隆然而高为台,可钓。明年秋,又于洞之左得小丘,平广爽垲,江出于旁,凡桂之山,瑰奇杰出者悉献其状。”明周进隆题“韶音洞”洞名,清俞徵题“薰弦”二字,都表达了洞的特色。
南薰亭
在虞山南山腰。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为张式创建,历代均有修葺。亭东可望漓江,南有松林,亭北山水交织,一派灵秀景象。抗战期间毁于战火,仅存遗址。昔日是谒舜庙从容游息、宴集之地。清人查淳《南薰亭诗》,“留题字满苔痕绿,古庙烟浮松影寒。此日登临无限恨,追思往事一凭栏”,诗人对今昔抒发无限感慨。如今,新建虞山大桥飞架漓江东西岸,车队如龙,古庙苍松将长青万古。
舜庙遗址
在市区虞山(又名舜山)南麓。虞山为桂林开发较早的名山之一,相传虞帝南巡曾到此山,故名虞山。并立庙纪念。庙建于何时无考。唐建中元年(780),朝议郎守尚书礼部郎中上柱国韩云卿,朝议郎守梁州都督府长史武阳县开国男翰林待诏韩秀实,京兆尹人李阳冰,曾合璧《舜 庙碑并序》于虞山,此为记述舜庙最早的一方石刻,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作,《舜帝庙碑》云:“虞帝祠在城东北五里,而近虞山之下,皇泽之湾,盖莫详其始所自立,而有唐石刻辞在焉。南宋 淳熙二年(1175)春2月,今直秘阁张侯式始行府事,奉奠进谒,仰视栋宇倾垫弗支,图像错陈造已淫厉。” 于是“命撤而新之”。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修葺。此后,修葺之事历代均有。今殿堂,僧舍已废,遗址尚存。
岳阳君山湘妃祠、二妃墓
湘妃祠又叫湘妃庙,为祭祀舜帝二妃娥皇与女英而建。三进山门庭院式,一进正面悬一长篇楹联,即清朝张之洞撰写的著名的君山湘妃祠联。二进两厢立护神。三进正殿供奉二妃塑像。
二妃墓位于君山之东,据传是娥皇和女英之墓,墓周围长有著名的君山斑竹,竹上有斑斑点点,仿若泪滴、据说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洒上的泪滴。唐高骈有诗咏“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
舜帝与塞北第一山恒山
恒山,古时候就被公认为“塞北第一山”,相传舜帝出巡时,见其山势雄伟挺拔,因此封它为“北岳”。
恒山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从东北向西南绵延五百里,山峦起伏重叠,昔人以“恒山如行”来概括它的气势。恒山东部连接太行山地,北瞰幽燕广袤的高原,成为三晋大地天然的屏障,内长城在山上蜿蜒伸展,依次排列着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等古代著名的军事要塞,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杨家将曾经在这里镇守三关,于恒山修筑堡垒,至今遗迹犹存。
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陡峭的北坡遍布莽莽苍苍的松树林,南坡则有众多古代帝王祭祀北岳时修建的庙宇道观。古称恒山有18处胜景,现在尚存悬空寺、朝殿、飞石窟、会仙府、九天宫等十多处。
(早报旅游网)
舜帝与广东曲江韶石山
韶石山是一大片石峰群体的总称,纵横面积达150平方公里。跨曲江、仁化二县(大部分在曲江境内)。本县境内东起周田镇麻坑村,南至大桥镇五马归槽,西达犁市镇矮寨村,北抵黄坑乡人面石。最高山峰金龙山,海拔410.5米。因其石质为红色的砂砾岩(地质学上称早第三纪“丹霞地貌”),又有浈江、锦江绕山缓行,故韶石是以“丹崖碧水”为其风光特色。自古有“韶石三十六石”之说,谓其美景有36处之多。至今韶石仍以山峰、山寨、岩庙、岩棺、摩崖等“六大景观”吸引着众多探胜寻幽的游人。
韶石之名的由来,颇费考证。民间流传说上古时舜帝南巡至此登石奏韶乐而名之(史亦有载,《太平寰宇记》云: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永和二年有飞仙衣冠分游二石上。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名)。然而现化史家学者多认为舜帝南巡未曾涉足此地,实为湖南省湘潭县韶山之误传。南朝梁时曾称东连岗,此之前称曲红岗(《水经注》云:“县昔号曲红。曲红,山名也,东连岗是矣。”清光绪(《曲江县志》云:“韶石,城北八十里,迤逦而东有三十六石,为曲红岗”)。而最迟于隋时就已称韶石(《元和郡县志》云:“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韶石为名”)。
唐时,韶石已经名震遐迩,大文豪韩愈有诗赞之。至宋代则更成为游览胜地,历史名人苏轼、杨万里、余靖均有诗文赞美之(详见文化编《文化艺术》章)。清末民初,铁路和公路相继开通,穿韶石而过、繁忙了千余年的上京古道日渐冷清、人迹罕到,韶石也就被冷落下来。(附图)
广东曲江韶石山
历山舜王庙
历山舜王庙在山东鄄城县阎什镇历山庙村西,东距阎什镇2公里。
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成都,虞君之后,历代传为贤明圣君,司马迁列之为五帝之一。皇甫谧云:“舜生姚墟”,据考姚墟即今山东省鄄城县麻寨乡舜城集。《史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历山、雷泽、河滨均在鄄城境内。舜20岁登帝位,它是一位仁爱、诚信、谦恭、勤政、爱民的帝王,后人思其功德,向往其遗风,在所耕之历山建庙以祀之,故名“历山舜王庙”。据古庙碑记载,东汉光武帝年间开始修庙立碑,其后南北朝、北魏、唐、元、明、清各朝皆有修复。
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历山公(名千努,曾任荣禄大夫、平章政事等职)退居历山,效法舜帝造福乡里,“聚书万卷”,在历山舜王庙院内东南隅创建历山书院,教育乡里子弟。明清以后历山舜王庙和历山书院逐渐损毁。
近年来,舜的后裔,海内外甄氏族人纷纷来函来人到历山庙认祖归宗,历山庙周围广大群众也自发修复历山庙,现已建成寝宫殿、三皇殿、苦奶奶庙、龙泉舜井亭、周边院墙及山门等。(山东省情网)
山西运城舜帝陵庙皇城修复
山西运城舜帝陵庙皇城经过一年多的修复,2001年底正式向游人开放。
据介绍,修复后的舜帝陵庙南北长664.5米,东西宽300米,面积302亩,共分帝陵皇城古建筑保护区、原相关寺区、服务管理区、神道设施等5部分。
舜为中国上古“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传说中他首开人类琴曲之先河,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始祖。
位于运城市西北的舜帝陵庙,始建于公元738年,距今1200多年。分外城、陵园、皇城3部分。现存有正殿、献殿、钟鼓楼、戏台、关公祠等古建筑。陵冢古树参天,长坂神道上“千年夫妻柏”、“活柏抱死柏”景象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