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特色数据库 > 上虞名人 > 虞舜 > 报道传记
中华民族始祖陵——舜帝陵

     舜帝陵位于舜陵景区,是九疑山风景区的目标人文景观,是九疑山风景的目标人文景观。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余亩,气势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陵庙外有长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疑山。陵庙祭碑廓内保存的历代祭碑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与舜帝奏九韶之乐及二妃挥泪斑竹的传说有关。

舜帝陵修复碑

  历经十几年修复的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30公里的九嶷山舜源峰北麓,占地9000平方米,长达500余米的羹墙为之统抱。她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为宫殿式四进布局。午门、拜殿、正殿、寝殿依次递进,重檐斗拱,气势恢宏。四周枫柏扶荫,舜源峰耸峙其后,峰上古木繁茂,峰顶古老石枞仰天临风,更增添舜帝陵庄严肃穆景象。她以其宏伟壮观,靓丽宏阔的气势,屹立于九疑万绿丛中,迎接海内外宾客。

  一、 古老的舜帝陵

  舜,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帝,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帝陵是中华民族杰出始祖、“五帝”之一的舜帝之陵寝,它是被我国陵墓史料《陵墓志》记载的“最古老的陵墓”,据《九嶷山志》记载:舜陵经始于三代时夏朝。
   舜帝陵与舜陵祀庙最初是分设的。三代时舜庙建在大阳溪(今宁远县大阳洞一带)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秦汉时移于玉岩前百步,至明代洪武四年(1371),才将陵庙迁建于舜源峰下,以舜源峰的雄伟气势为陵山,将陵、庙合一。舜帝陵在明、清两朝期间,经过明正德十六年(1521)、万历三年(1574)和清康熙五十四年(1716)、雍正三年(1725)4次增修,规模较大,有头门、仪门、省牲亭、拜殿、正殿、左右厢房、左右碑亭及寝殿,四周垣有宫墙。
   民国二十四年(1935)当地一百姓葬其母于陵山,被村邻告发,县府令葬母者迁坟,其人在迁其母坟后,将舜帝陵付之一炬,舜帝陵主要建筑被尽行烧毁。民国三十一年(1942)湖南政府拨款3万元(时称法币)对烧毁的舜陵建筑予以修复,因资金拮据,规模十分简陋,大不于前。至新中国成立前,因舜陵庙附近同善的僧人散去,大不于前。至新中国成立前,因舜陵庙附近同善的僧人散去,无人护理舜帝陵,只委托一唐姓群众守庙,这时的舜帝陵已经十分破旧。
   全国解放后,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舜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时的舜帝陵建筑,除了几栋破旧的房屋和50几通碑外,已经是徒空四壁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舜陵高原 围墙及其它房舍的砖墙被拆去建集体猪场,石碑被移去修水渠、建小发电站。古老的舜帝陵已经面目全非,除了几栋摇摇欲附的破旧建筑,就是那通孤零陵的“帝舜有虞氏之陵”陵碑和难以移动的“抚瑶颂碑”。1980年林业部顾问、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北京农大校长乐天宇教授从北京回到宁远筹办“九嶷山学院”,他来到舜帝陵,看到这里的情况,便决定将学校暂时借办在舜陵几栋破旧的房舍里,对舜帝陵加以保护。他召集九嶷山村的干部群众,说服他们从水渠上抬回24通碑复立于陵前,并计划个人出资先修复陵碑亭,让古老的舜帝陵重新恢复往日的风貌。

二、 动议抢修舜帝

  1983年,舜庙被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1985年,县文物管理所成立,我被调入文管所工作。为了保护庙内现存的石碑等文物,我们向省文化厅文物处提出修复舜帝陵庙围墙的报告,获得省里批准,并拨款3.5万元,我们在舜帝陵西边征地2.1亩,修建了围墙448米和一堵照壁、一间管理用房。远远看去,绿树环抱的舜庙一圈红的围墙,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
   1987年,九嶷山被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县里成立了中国旅行社,当时县里四家主要领导研究县情后认为,要带动九疑山风影名胜区的建设与开发,就要把舜帝陵修缮好。但是,县里的财政十分困难,按时的物价水平和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我们按民国时期舜陵规模作了一个预算,需要109万元。如何筹集这笔资金呢?县委决定发动募捐,成立了以县政协主席蒋仕合为主任的“修复舜帝陵开发九疑山风景名胜区募捐委员会”。在政协全会上,县政协号召政协委员带头捐款,政协副主任骆贤勖捐了1000元,个体工商户李孟如捐了1100元,其余政协委员捐20元、10元、5元的不等。随后以募捐委员会名义印发了一封致宁远籍在外地工作及旅台同胞的募捐信,在县里机关单位、学校和厂矿也作了募捐布置,职工每人不少于5元。1989年,县里决定修复舜陵寝殿(即陵碑亭),以保护陵碑。指定副县长汤保山负责。我们经过预算,修复陵碑亭需资金8万元。汤副县长要宁远“中国施行社”将收到的4万元捐款划给文管所,施行社装紫霞岩彩灯用去3万元,只剩1万元,当时省建委拨给九嶷山园林建设款2万元,县财政将这笔款拨给文管所,尚欠5万元。县文管所争取省文化厅文物处的支持,拨款5万元。资金到位后,我们立即组织施工,1990年陵碑亭修复完工。
   时间到了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各地都在为本地经济寻求发展道路。这年3月,时任县政协常委、文化局副局长的罗名洪同志,准备在政协全会上作个“修复舜帝陵,开发九疑山”的专题发言,找我一起商量起草发言稿事宜。我俩一致认为,宁远工业基础薄弱,地下矿藏及能源匮乏,现有的“五小”企业难以发展,只有风景名胜资源才是我县的一大特色,是周边许多县所不及的宝贵资源。开发这些资源,建设旅游这个“无烟工业”产业,才是促进我县经济长足发展的方向。而开发九嶷山,首先就要抢修舜帝陵,没有舜帝陵就没有九疑山这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罗名洪同志的专题发言,引起了出席会议的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会后,县委于4月26日至28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舜帝陵的抢修与九疑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并决定成立筹备小组,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我被指名参加筹备小组宣传组的工作。

三、 社会各界支持抢修舜帝

  抢修舜帝陵、开发九疑山是宁远人的心愿。1992年5月26日,县委在九疑剧院召开千人动员大会,号召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开发建设,并宣布成立县城经济特区、九疑山风景名胜区开发指挥部,县委书记周建达任政委,县长张复卿任指挥长,县政协主席蒋国武任常务副指挥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欧学实、副县长单萍、人大副主任刘平娥、县政协副主席管玉湘、县政府研究室主任欧利生任副指挥长。会上,县邮电局率先向抢修舜帝陵捐款6000元。会后,5月31日指挥部召集30个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九疑山开发工作,有20多个单位当场认捐。6月2日旅台同乡林石亮先生捐款1万元,湾井区捐款3.2万元。中秋临近,指挥部决定向旅台同乡发信致以节日问候并通报舜帝陵抢修工程情况,争取他们资助。时间紧迫,我们日夜工作,共向446位旅台同乡发信致以节日问候并通报舜帝陵抢修工程情况,争取他们资助。时间紧迫,我们日夜工作,共向446位旅台同乡发出致海外同胞一封信。为赶时间,派专车送往零陵地区邮电局发出。旅台同胞接信后纷纷响应,捐款2万多美元。至1992年底,收到全县人民募捐款98万余元。1995年县直机关和部分乡镇、学校的干部、职工、学生,预购舜帝陵门票10多万元。
   中央、省、市(地区)及本市兄弟县区,对抢修舜帝陵,开发九疑山给予了大力支持。老将军肖克为九疑山的开发欣然题词“保护历史文物,开发九疑山”。国家文物局在评审舜帝陵修复方案时,作了具体批示:修复要尽量保持原貌,能不落架维修的尽量不要落架,对个别建筑物需要复建的尽量要搜集历史资料,照原式修复。同时,拨款5万元,作为舜陵庙修复的前期准备工作之用。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王景芬及贵州、陕西、浙江、湖南省书协的书法家及《书法报》、《书法导报》记者16人,不顾旅途劳顿,参加“92全国怀素书艺研讨会“后,来到宁远,为九疑山、舜帝陵泼墨挥毫,留下书画作品16幅。省文物局、省文管委、省建委的领导多次来宁远考察、指导舜陵庙的抢修工作,省文物局并于1992年拨款12万元作为修复舜庙前期准备工程之用,并列入次年修缮项目计划。
   为了扩大舜帝陵抢修工程的影响,得到多方支持,县委、县政府请示地委、行署同意,于1993年3月25日以地委、行署名义在九疑山举行了隆重的舜帝陵抢修开工典礼,来自全国各地和本地市、县的180余名贵宾出席了会议,地委书记秦光荣致欢迎词,来宾分别致了祝辞。典礼上,一批单位团体和个人还捐了款。为了搞好这次开工典礼,专门户门成立了“抢修舜帝陵开工仪式筹备委员会”,由行署副专员朱泽民任主任,地区旅游局长翟武儒、县委书记周建达、县长张复卿任副主任。这次开工典礼,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主要领导因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未能出席。4月3日,省政协主席刘画龙点睛一回到长沙,便来到九疑山,仔细听取地、县领导汇报后指示:由行署出面,向省长作一次专题汇报,将舜帝陵抢修工程列入省财政计划。并强调,今年的财政计划还没有研究,要尽快做好这一工作,争取今年进省财政的笼子。这年召开的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决定将舜帝陵抢修工程列为我省首批重点抢修的五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5年8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同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与风景名胜司的专家郑孝燮先生来宁远考察,一下车看到舜源峰作为陵山,就连连点头说:“有气势,有气势。”对舜帝陵修复提出了具体意见,并赞同和支持修复后的舜帝陵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筹集资金抢修舜帝陵、开发九疑山,一直是市(地)委十分关心的问题。1992年地委专门听取了县委关于九疑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工作的汇报后,作出“举全区之力抢修舜帝陵,促进九疑山开发”的决议,号召全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修舜帝陵开发九疑山,确定地区由副专员朱泽民具体负责。1995年地委又一次专门听取舜帝陵抢修工程的进展情况和资金情况汇报后,与县市主要负责同志商量,各县市主动捐款140万元。随后,地区计委从省计委旅游景点建设项目下争取200万元资金。时任省计委主任的郑茂清外出检查工作,委托在家的一位副主任出席由副省长唐之享召集的省长办公会议,批准了这项资金计划。年底,第一批资金100万到位。为使抢修舜帝陵第二期工程顺利进行,刚撤区建市不久,市委、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道生和市委副书记曾照薰为首的领导小组,分别在市里和九疑山召集市属机关单位、中央和省驻永企业及市直企业负责人会议,与会人员把抢修舜帝陵作为己任,踊跃捐款,认捐总额达419万元。其中零陵卷烟厂60万元,长丰集团20万元,后来又收到省计委经济开发公司20万元,省友谊集团公司20万元。

四、 好事多磨的第一期抢修工程

  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赞助,为修复舜帝陵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良好的物质条件,全面抢修舜帝陵的工程逐步展开。
   抢修舜帝陵的主体工程项目是委托省文物局古建筑修缮设计室设计的,整个工程分两期完成。1994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对九疑山舜帝陵进行首期工程建设,由于人事变动,调整了指挥部领导面员,由县委顾问欧日粉任常务副指挥长,副县长欧利生、人大副主任周杰明、政协副主席管玉湘、政府办前任主任蒋仁佩任副指挥长。这期工程包括舜帝陵正殿、午门的修复和保护范围内房屋的拆迁。午门修复指定由县建委完成,工程款30万元,不足部分从城市建设费中解决。正殿的修复工程,经省文物局推荐,由解放军长沙工程兵学院工程大队承建,1993年12月签订合同后即动工。这两项工程开工不到一年,均以甲方资金不到位为由,便自动停工一年多。1996年,有省计委下拨100万元和省文物局下拨30万元作后盾,县委、县政府决定复工续建正殿,召回施工队,几经周折,双方达成复工协议后,组成联合采购队在四川成都市找到了大直径的冷杉筒料,年底运回宁远。须弥座由衡山承制,正殿正面和后面当中两间以及四角大石柱,则由望城县丁字湾的石雕厂承做。原由浙江徐师傅雕的两根汉白玉龙柱是由三截组成,为了正殿的壮观,大家作了否决,决定重新请人雕刻,留出上部开榫部位,保证龙身造型的完整,要花20多万元,省文物局谢辟局长当即表态,两根龙柱的郊外,省文物局负责。12月上旬,国家文物局文物维修保证司晋洪逵司长来九疑山考察,对舜陵正殿工程基本认可,但对正在铺设的地板石采用水泥勾缝条。本来工程合同上是要求在三合土地面上置河砂干铺摆平的,但施工人员认为用水泥粘接勾缝牢实美观,结果违反了“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只好敲掉重铺。
   舜帝陵正殿自1993年12月动工至1997年元月基本完工,历时5个看头,耗资530万元。
首期工程最艰难的任务是舜帝陵前房屋拆迁。这里共有52户居民和一些乡镇机关单位需要搬迁。为了使村民从移民搬迁中得到实惠,指挥部决定按省建委制定的总体规划,兴建民族商业街进行安置,大部分群众对保护舜帝陵庙的举措表示理解和支持,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在规定的时间里拆除了旧房。舜陵庙前这些影响风貌的建筑物拆除后,陵庙前地势豁然开阔,使舜源峰的雄伟气势一览无余,更显出帝王陵的宏大气魄。

五、一鼓作气完成第二工程

  舜帝陵正殿工程耗去募集到的全部郊外与上级拨来的建设资金,县政府为此工程举债100余万元。但历史上的舜陵庙建筑规模宏大,仅修复正殿与碑亭、午门,还是难以恢复其原貌。经过1997年的酝酿,县委、县政府决定向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借用一个月工资”,并继续向上级争取资金,进行第二期工程。这期工程,指挥部领导又作了调整,由县长李德勋总揽全局,县委副书记易光明任指挥长,县委顾问欧日粉、县政府调研员欧利生、刘成仁任副指挥长。本期工程的项目包括拜殿、厢房、碑房的修复,午门前移重建,山门外神道建设和殿内设施配套。工程建设项目采取公开招标带资竞争的方法承建。拜殿由永州市建筑总公司承担施工任务,工程进展比较顺利, 1998年10月,省文物局领导来察看各主体工程,对拜殿围栏的汉白玉石雕给予了肯定,认为比正殿的还做得好。
   第一期工程建设的午门,县委、县政府决定向前移50米重建,仍指定由县建筑队完成,补助30万元资金。午门往前移50米后,至山门的地势原为耕田,比较低洼,需要大量填土。刘成仁同志忧心忡忡,我建议在午门瑟山门的甬道两侧,利用洼地修两个水池,取水池的土填洼地,这样既解决了填土难题,又解决了舜陵庙建筑的消防蓄水池问题,还美化了环境。这两个水池命名为二妃池。这个建议被采纳,二妃池蓄上清清的水,为陵庙的壮观重彩一笔。
   厢房、碑房分别由桐山建筑队瑟县建筑公司中标承建。在厢房的建设中,因施工不合要求,予以返工,对屋架进行负重加固。二期工程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用黄泥瓦(琉璃瓦(这是正殿工程施工中的一大错误),结果因雨水渗入,共泥含水,造成暴雨不漏,小雨大漏,其中一栋厢房已盖,不得不全部重新翻盖。
   殿内设施配套是修复舜帝陵的重要部分。一是拜殿四壁壁画制作。我提出以木牍形式书刻《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舜帝本纪的内容,悬挂于壁,形成一大特色文化景观。既可供人细读,了解舜帝事迹,又突出了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这一史料的出处。这一建议得到领导批准。壮观木牍,每块长2米,宽18厘米,152块相并排列,挂满了整个拜殿内壁,气势非凡,成为谒陵者摄影留念的一大文化景观。二是征刻楹联。为了增加舜帝陵的文化氛围,让人谒陵者摄影留念的一大文化景观。二是征刻楹联。为了增加舜帝陵的文化氛围,让人谒陵时有兴趣去欣赏、品味书法作品和文化氛围,让人谒陵时有兴趣去欣赏、品味书法作品和文化内含,我们一边从1992年征集的书法家作品中遴选,先行刻制,一边在《湘声报》、《中国文物报》上刊登征联启事,共收到楹联700余幅。经过专家遴选,我们刻制了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交大钟明善教授书撰的“桥山翠翠柏植轩里,九疑苍山祠舜皇”;台湾省国立台北师大教授陈大络撰联、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书写的“至孝千秋一德,笃万里同风”;以及由陈大络先生自撰自书的“孝感天地,德播人间”等楹联,为舜帝陵增添了新的秀色。三是对碑刻的保护。舜帝陵原存的碑刻和乐老收回的碑刻,是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料和历史见证,是后人顷怀舜帝功德、祀舜帝的记载,保护好这些碑刻,我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正如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翁晖在宁远考察时指出的那样:别看这几十方不起眼的石碑,你这些房子的造价全部加起来,也抵不上它的价值。保护碑刻的重要性,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
   1999年5月1日,县长李德勋组织指挥部、县建筑设计室、文物局人员现场研究碑廊修建问题,并责成我绘制草图。第一次我把碑廊修建问题,并责成我绘制草图。第一次我把碑廊设计为悬山式半敞开长廊,每栋11间,后经省文物局段承烈副局长改成去掉两山墙,只留后墙的敞开长廊,为不显拥挤,每栋改为9间。设计图纸定下后,由县建筑公司承建,两个月完成工程。
   舜帝陵修复工程,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1999年秋全部竣工了。她的修复,必将成为凝聚民族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每一位华厦后裔心目中崇敬杰出民族先祖的圣地。
   (作者系宁远县文物管理局副局长)

联系我们
  • 地址:绍兴市上虞区市民中心一路2号
  • 电话:0575-82213864
  • 邮箱:shangyutsg@126.com
  • 公交:223路、229路、227路、226路、222路、228路、230路
相关网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