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特色数据库 > 上虞名人 > 虞舜 > 报道传记
再谈“下隽县”与“虞舜故城”

     据沅江现辖地域和各个时期典籍进行分析,加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考古文物的发掘,沅江市北部广大地域,早在沅江建制以前,为下隽县之所在地的初考。

  《湖南省志·地理志》之“湖南历代郡国州县考”,“西汉”时“下隽”部分有载:“下隽”据《水经注》,沅水东至下隽县西,澧水东至下隽县西北入洞庭。此县应在今洞庭湖东北岸。《后汉书》:马援军次下隽,章怀注云:“在沅陵县”,有误。地当在今岳阳、临湘和湖北崇阳,通城等县。《读史方舆纪要》:“故城在今沅江县东。一说在今通城县西。”

  《湖南省志·地理志》之“湖南省历代郡国州县考”中之“南朝梁时重华部分有载:”重华“分益阳置。今沅江县地,故城在沅江县东。

  目前为止,笔者认为,就“下隽”所辖和故城所在地,以上两条可为权威性依据。其中两点都提到“沅江县东”现泗湖山“重华村”这一带过去为云梦泽之地的地域。而时间上西汉至南梁相距700多年,“下隽”有史可考,也为700年左右。

  从时间、地域、属地上综合分析:

  一、“下隽”建制时间为秦汉,确有文字可考为西汉,废止于公元502年以前,与“重华”建制不相叠现,(重华建置为公元552年)在时间上为前后启承关系。

  据《湖南历代郡国州县考》;引“下隽”自东汉到南朝,齐时期记载如下:

  东汉:长沙郡,治临湘,西汉长沙王国。领县十三。

  三国:“下隽”,两汉故县。今岳阳临湘和湖北崇阳,通城县地。内蒲圻,下隽在今湖北。属地在今湖南境的八县。

  西晋:巴陵,吴为下隽县境之巴陵邸阁。晋升县。今岳阳市和岳阳,临湘县地。故城在今岳阳市。《元和郡县志》谓巴陵三国吴立,误。

  东晋:长沙郡,治同西晋。详见前,领县十,属地在今湖南境的八县。

  南朝·宋:巴陵太守,治巴陵,今岳阳市,元嘉十六年(公元436年)立,领县  四,内蒲圻,下隽,沙阳在今湖北。属地今湖南境一县。

  南朝·宋:巴陵,西晋故县,原长沙郡,今岳阳市 和岳阳、临湘县地(公元420—479年)。

  南朝·齐巴陵郡,治巴陵,今岳阳市,宋(南朝)故郡,领县四,属地在今湖南境的一县(公元479—502年)

  巴陵·晋:宋故县,今岳阳市和岳阳临湘县地。

  从以上朝代所辖变化看,“下隽县”在南朝·宋(公元479年)以后,就已不见史料所载了。据上考证分析,并不造成“下隽县”与“重华县”同时代复出。

  二、关于“下隽”故城问题:

  “下隽故城”位置,是一个局部概念。“下隽”辖地,是一个涵盖的地域,包括水域及湖水涨落,陆地迁徙的不定式概念。

  笔者偏重“下隽故城”县(郡)治所在地的探讨。前面引考:“故城在今沅江县东,通城县西”,是想推断“重华县故城”(现沅江泗湖山),在“重华”建置之前,就是“下隽县”县(郡)治所在地。

  汉代至南梁(公元522年)以前,沅江没有单独立县建制的记载,并不能说在以前的历史上,沅江北部这片具有丰富文物出土可借考证的广大地区, 没有行政归宿。沅江自西汉以来归宿益阳,应是指洞庭南岸一带丘陵地区,而非北部地区。据考,现辖益阳从三国吴始,一直到隋唐五代,近700年,各个时期都有一部分地方,从无间断的先后隶属南郡,南平郡,巴陵郡,岳州。

  现辖益阳能够属过去湖北,巴陵的地方,只有沅江北部和南县临近益阳一带水乡之地的梦泽。当时“重华”县分益阳置乃属巴陵郡,说明建治的开始就属巴陵,也能说明这方水土历史上(重华县建置之前,下隽县有史载其间)多为湖北巴陵之域,“下隽县”曾属巴陵;与“重华”县同一地域,但不在同一朝代。

  正因为有关“下隽故城”史料中未形成定论,故以上可否反证为“下隽县”故城就在益阳之北,沅江县(市)之东,通城县之西。“下隽县”其建置早药山县,重华县约600—700年。其辖地涵今“重华故城”方圆几百里的今湖北崇阳,通城和湖南岳阳,临湘,华容,湘阴,南县,赤山等地。属于广袤的鱼米之乡一部分乃是无可置疑的。

补记:笔者在写“再谈下隽县”此文时,龙山里耶秦简又有“洞庭郡”考古惊人发现,“下隽”与“洞庭郡”又是什么关系,历史给洞庭给沅江,给虞舜古城留下太多太多的神秘,真乃“神奇下隽县,神奇洞庭郡”。

联系我们
  • 地址:绍兴市上虞区市民中心一路2号
  • 电话:0575-82213864
  • 邮箱:shangyutsg@126.com
  • 公交:223路、229路、227路、226路、222路、228路、230路
相关网站
友情链接